今天整个宁夏最火的词就是“社火”,各地的的社火巡演(展演)把春节的年味和气氛推到了顶峰。让人感受到那久违的热闹和喧嚣又回来了。

这要给宁夏的文旅点赞,因为这才是宁夏春节该有的样子,发展中不能忘记传统,并且要继承和发扬。



可惜的是,银川今年的社火巡演不再是在街上,而是挪到了花博园中,这对于没有车的人们来说,显得有些遗憾,不能过去看了。还好,在海宝公园有元宵晚会可以看,有灯会可以逛。

因为骑车太冷,电动车无处安放,朋友就说在公交车上眼看着不远了,可是就是到不了,临近的路段太拥堵了,那一份焦急和迫切身同感受。

而到了里面,走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五彩斑斓的社火队伍犹如一道流动的彩虹,充满热烈和喜庆。高跷上的演员们身姿矫健,仿佛踏云而行,每一步都踏出了新年的希望与活力;舞狮队伍翻腾跳跃,那生动的表情、灵活的动作,赢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与喝彩。更有那精彩的秦腔唱段,高亢激昂,余音绕梁,让人在热闹中品味到了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这份热闹不仅唤醒了银川对于年的记忆,更让人们看到了传统与现代和谐共生的美好图景。在这浓郁的年节气氛中,让人们深刻体会到,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始终是心灵深处最温暖的归宿。

宁夏的春节,因社火的绽放而更加绚烂,也因这份对传统的坚守,而显得格外有意义。



《元宵节》

~威记

南包北摇同欢庆,社火庙会齐游行。

试问谁家不团圆,沦落天涯共此情。

相比较而言,同样是元宵节里的必须项目,“吃元宵”反而少人提及了,是人们不喜欢吃元宵了吗?

正月十五吃元宵,曾几何时,是家家户户都少不了的一项“活动”。因为小小的“元宵”,代表的是甜蜜美好团圆之寓意,谁不想要这样的生活呢?

现在生活好了,这个元宵一年四季都有,更是成为很多人早餐或者平时调节口味时候的小吃。所以,超市里也是常年供应,供人们选购。

相信现在很少有人注意到,超市中的很多包装上写着的都是“汤圆”,而在人们的认知中,汤圆就是元宵,元宵就是汤圆,没毛病。

很少有人想过,汤圆和元宵还是有区别的。

汤圆



威记在老家时候,每年过元宵节都是要吃汤圆的,这个汤圆外面是一层糯米粉皮,里面包馅(有甜有咸)。所以来到银川之后的第一个元宵节,自然也去买汤圆回家吃的。

那时候在南门广场搬砖,到南关寺对面坐公交车回家,看到在南关寺门口一长溜桌子,有摊贩在那里卖元宵,于是买了一些回家。

结果下锅煮的时候,发现竟然成一锅面糊了,正百思不得其解,朋友说,煮这个元宵是要有些小技巧的,需要开水下锅。



第二天到南关寺看摊贩现场制作才知道,原来银川的元宵是滚出来的,不像南方的汤圆,是包出来的。

简单一点来说,就是把馅(一般是豆沙馅)搓圆,沾上水,然后放入转悠糯米粉的筐中摇(滚),沾水的馅在滚的过程中形成一个圆圆的,有厚厚一层糯米粉的圆球,则成元宵。

在银川,这汤圆和元宵都有,威记刚开始也不明白为什么。后来,随着对银川历史的熟悉才知道,原来滚元宵是本地人的吃法,包汤圆是移民的吃法。这些移民的人口中,相当大的部分是江浙一带的人们,他们和威记一样,把元宵称之为“汤圆”,并且,汤圆也是包出来的,最喜欢的馅是芝麻馅,其次是花生馅。



本地的元宵之所以是豆沙馅,那是因为容易成型,方便在糯米粉中摇(滚)成型。它的形状不是很规整,并且煮出来的汤相对要糊浓一点。

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接受汤圆的人们也多起来,最主要是方便,直接成品包装买回家,打开就能煮来吃,不像元宵,需要工序有些多,并且不方便存储。一般也就元宵节前后几天常见,或者在有些人家中出现。

小小的汤圆,已经融入到银川人的日常三餐中,自然而温馨,就如同威记,也成了居住在银川这座城市中的一个普通人。

这也是银川的一个包容性体现吧。

话说,今天吃汤圆(元宵)了没?吃完,新的一年就正式开启了!

这里是宁夏!发现宁夏之美,感受宁夏之美!

我是阿威,用温暖的文字,翻起尘封的记忆,记录宁夏的人文历史!谢谢阅读关注!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