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佳节至,传统民俗碰撞童趣体验,亲子同乐传承文化之美。2月12日,由共青团邯郸市委、邯郸市少工委主办,邯郸市青少年宫承办的第二届“萌娃闹元宵 欢乐游园会”传统文化实践体验活动在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开展。200余名青少年齐聚一堂,通过滚元宵、猜灯谜、扎龙灯、木工制作、投壶套圈、非遗拓印等趣味体验项目,在欢声笑语中感受传统节俗的魅力,为元宵佳节增添了浓浓的童趣与文化味儿。
01
非遗文化 传承有我
元
欢乐滚元宵,甜蜜传承里的烟火气。活动中,萌娃们化身“小小面点师”,在老师的指导下体验滚元宵的传统手艺。雪白的糯米粉裹上芝麻、枣泥、蔓越莓、豆沙等甜甜的馅料,表面蘸水后放到笸箩里,孩子们卖力地晃起笸箩,让团子在里面均匀的滚动,圆圆的元宵逐渐成型。尽管萌娃们滚的元宵大小不一,但亲手制作的成就感让现场笑声不断。“孩子第一次知道元宵节吃元宵不是‘买’,而是‘做’,这就是文化的温度。”一位家长感慨道。
巧手扎龙灯,亲子共创点亮元宵欢乐。在老师的指导下,家长与孩子分工协作,大家按照操作步骤进行拆装、折叠、拼插,再安装上小灯泡,一个精美的龙灯就做好了,一盏盏憨态可掬的“萌版”小龙灯陆续点亮,传统技艺与童真创意碰撞出独特火花。
木工小匠人,榫卯之间悟匠心。在木工体验区里,孩子们手持工具,全神贯注地裁割、打磨。看似简单的步骤却需要耐心与专注。“原来不用一颗钉子也能让木头‘听话’!”完成作品的孩子们骄傲地向同伴展示成果,通过简化传统木工技艺,让萌娃在敲敲打打中感受匠人精神。
02
传统游戏 亲子游园
一串串红灯笼悬挂着精心设计的灯谜卡,既有蕴含诗词典故的传统谜题,也有现代生活的“网红”谜语,萌娃们牵着父母的手,穿梭在“谜语长廊”中,孩子们仰头细读,父母则化身“军师”思考,当古老的谜语邂逅现代的小萌娃,让传统文化在孩子们的智慧游戏中焕发新生。
古风投壶游戏挑战童趣精准度。“嗖——啪!”另一侧的投壶区传来阵阵欢呼。萌娃们手持羽箭,瞄准一米外的壶躬身投掷。有的孩子屏息凝神“一发入壶”,有的屡败屡战却越玩越勇,家长们也忍不住加入挑战。这场源自周代的礼仪游戏,在今日化作亲子互动的欢乐赛场,传统与现代的呼应让文化“活”了起来。 欢乐的套圈游戏吸引了萌娃们的积极参与。老师们为大家准备了孩子们喜欢的节日礼物,从学习用具到充满童趣的玩具,每一件奖品都极具吸引力。大家锁定目标精准投掷,体会游戏的乐趣。
在方寸之间留住传统纹样。在拓印体验区,孩子们将红纸轻轻覆在雕版上,蘸上墨之后轻轻拍打,一幅幅寓意吉祥的福字图案渐渐浮现。他们用亲手制作的拓印画装点节日,也在潜移默化中感知非遗之美。
03
学习参观 感悟经典
在红领巾剧场“七色花公益课堂”上,我们特别邀请了邯郸三千年博主为家长和小朋友们讲授古诗中的家国与人生,带领大家一起走进杜甫的一生。在“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体会他的为国担忧,在“故乡入我梦 明我长相忆” 中体会他对朋友的深切思念。从充满力量和情感的诗句中,发现诗词的魅力,收获成长的智慧。
参观
活动当天,来自新闻传媒中心的小记者们在少先队博览馆开展了红色研学活动。他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了少先队队史馆和红领巾体验馆,通过老师的讲解,了解中国少年先锋队的光辉历程,学习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感受新时代接班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当滚元宵的糯米香、龙灯的华彩、木工的刨花屑、投壶的喝彩声与拓印的墨香交织在一起,这场“萌娃闹元宵”活动不仅让传统文化以可触可感的方式走进孩子们的童年记忆,更以亲子共学共乐的形式,为民俗传承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节日不是日历上的符号,而是代代相传的情感与智慧。让孩子亲手‘创造’传统,文化才能真正扎根。
来源:邯郸市青少年活动中心
编辑 连子瑶 | 初审 孙晗熠 | 复审 赵丁 | 终审 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