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家屯路“行街会”和抚顺路特色市集,是杨浦区四平社区居民20年来的元宵节标配。
今天是元宵佳节,中午时分,两条马路已换上“节日限定”的红火打扮,路上人潮熙攘,不少居民已“占”好位子,翘首等着下午2时环同济第二十届“元宵行街会”都市化特色传统节庆民俗文化活动热闹开场。
四平人家的“特定”年俗
孟骥星午饭吃罢便带着一家老小下楼感受“闹元宵”的氛围。“家里小孩完成作业都比平日里积极,早就拉着同学去占位子啦。”68岁的老孟在抚顺路上住了40多年,到家门口的元宵行街会逛一逛、看一看,不知何时已融入了他们一家四代人的年俗,“每年都很期待。我们四平的这个活动已经家喻户晓了,年年这个时节总有附近街道的朋友跟我打听”。
孟骥星回忆起元宵行街会的第一年,“还比较简单”,当时四平路街道20多个居委,各家“出节目”,踏着简易改装的三轮“彩车”,放上黑板报,邀请附近街道一道参加。条件有限,但热闹不减。社区里的能人、达人则在抚顺路设摊,做些传统的手工,增添节日气氛。“我丈母娘那时还去编过中国结呢。”
岁月更替,一转眼元宵行街会走过20年,最初的社区自发活动,变成了辐射长三角乃至全国的非遗盛会,也成了全国非遗团队都来一展魅力的平台。
“前些年就有金山区的表演团队和上海滑稽剧团来表演,一年又一年,活动内容是越来越丰富了。”老孟打开手机,给记者展示今年行街会的节目单,“你看,各地的非遗都来了,云南的、广东的……以前想不到的,现在在家门口都能看到。每个节目我都喜欢,看着开心。”
各地非遗集中献演
荷花瓣组成“百叶龙”,从“接天莲叶”中一跃而起,这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浙江长兴“百叶龙”第一次亮相环同济元宵行街会。百叶龙,起源于浙江省长兴县的民间传说,200多年来,经过几代艺术家的挖掘整理和加工改编,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参与表演的浙江省长兴百叶龙团队曾赴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出。“与通常见到的布龙不一样,我们的表演呼应民间传说有一个荷花变龙再变荷花的过程。”副团长顾越介绍,此次团队根据行街会的现场条件对表演做了些调整,将最精髓的部分展现给上海市民,“观众都非常热情,我们的演员表演起来也特别兴奋”。
活动本身——杨浦“元宵行街会”也属非遗。杨浦区境内元宵民俗活动由来已久。据《上海民俗杨浦卷》记载,明代时期,三五成群的唱凤凰队伍在元宵节抬着纸扎凤凰、麒麟,带着锣鼓乐器,逢门必唱,送上吉祥祝福,为节日增添喜庆气氛。这种民间艺术表演以元宵行街的形式在杨浦区四平社区保留下来,形成了区域内独特的元宵节民俗活动。
如今,行街会不单单展现上海本土文化底蕴。今年除了来自杨浦区定海路街道的“上海港码头号子”、来自金山区的吕巷小白龙舞,不久前刚在央视春晚亮相“出圈”的广东潮汕英歌舞、还有来自安徽的“临涣唢呐”也都在行街会上一展风采。
远道而来的纳西族青年带来云南丽江当地的古老舞蹈勒巴舞。“表演前,我们脑子里还是以往那种很正式的剧场演出,没想到是在社区居民中间,并没有专门的舞台。我们与观众距离很近,舞台感也没那么强,说是表演更像是大家一起在庆祝节日,非常轻松愉快。”95后领队蓝澄和峘说,在上海的社区感受到了浓厚的节日氛围。
抚顺路上,彩绦飘逸、丝竹悠扬,各色民俗、非遗摊头人头攒动。面塑、香囊制作……多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亲自坐镇摊位,与居民零距离、面对面交流非遗技艺和优秀传统文化。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的行街会还追溯早年行街传统亮点,增设了“人民城市”主题花车。花车由四平路街道居民自主设计并参演,以动态展演讲述社区治理与城市更新的鲜活故事。
为了让更多的社区居民感受元宵佳节热闹氛围,活动还以“线下+线上”“台前+幕后”的方式,全方位、多角度为来不了现场的市民同步直播,线上线下近400万人同步狂欢。
本次活动由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指导,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上海市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协会支持,中共杨浦区委宣传部、杨浦区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杨浦区文化和旅游局、四平路街道党工委、办事处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