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0日,农历正月十三。在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田横镇南芦村70岁的宋玉芳家,她和老伴正坐在炕头上精心制作豆面灯。威风凛凛的老虎、金光熠熠的彩凤、憨态可掬的大象,送福“萌蛇”、红彤彤的螃蟹、大虾、扇贝等多种当地特色海鲜……这些面塑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2月10日,农历正月十三。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田横镇南芦村70岁的宋玉芳在制作豆面灯。
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夕,在即墨区沿海渔村,人们有用大黄豆面捏豆面灯迎元宵佳节的习俗。所谓“豆面灯”,就是用大黄豆面捏成形态各异的面塑生肖属相,面塑顶端或背上捏一小碗,内插灯芯,倒入豆油。人们把捏制好的豆面灯在正月十五晚上点燃、放置,寄托着对五谷丰登、鱼虾满仓、平安幸福的祈盼。
2月10日,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田横镇南芦村农民在制作豆面灯。
即墨区沿海渔家人的元宵节其实是从正月十三开始的。临近中午村民们都会将精心制作豆面灯,送到祠堂去供奉,等到正月十五傍晚点亮面灯,这不仅寄托着人们浓厚的乡情,也蕴含着对美好生活的祈盼,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人寿年丰。
2月10日,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田横镇南芦村农民宋玉芳的老伴为她制作豆面灯打下手。
2月10日,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田横镇南芦村农民点燃制作好的豆面灯。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美好生活的不断追求,豆面灯的形式也变得多种多样、五花八门。比如螃蟹、大虾、八带、比管鱼、扇贝、琵琶虾等岛里特色海鲜也被制作成了豆面面塑。今年是乙巳蛇年,蛇元素更是必不可少。做好的豆面灯一部分拿到家庙里,一部分放在家里,在正月十五的晚上点燃,承载着渔民们对渔家文化深情依恋,寄托着浓厚的文化乡愁。
(中国日报山东记者站 赵瑞雪|张涛)
来源:中国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