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三十的火,十五的灯”,意思是说元宵节是最大的民族传统节日春节中的“压轴戏”。所以,盘锦作为移民城市、作为多民族聚居区,元宵节也是多姿多彩的。

盒子灯燃亮全场。

比如汉族过去的元宵节也称为“灯节”。过节时,户户红灯高悬,神案上要焚香燃烛,不论穷富都要多炒几个菜,还要滚元宵,吃汤圆。目的都一样,期望红红火火、平平安安、团团圆圆;孩子们则手提玻璃制的或手糊的灯笼,招朋唤友,满街撒着欢儿地跑;在当时的盘山县城、沙岭、田庄台等地,还会由各大商号出钱,请来民间队伍表演扭秧歌、踩高跷、跑旱船、耍狮子、舞龙灯、击太平鼓等节目。入夜后会把事先买来的响鞭、二踢脚、花炮等集中燃放,欢度良宵。而满族、朝鲜族、蒙古族、回族、锡伯族作为盘锦的五个主要少数民族,元宵节习俗也各具特色,值得回味和记忆。
满族人较重内亲,过去元宵节时有舅舅给外甥糊灯笼的习俗。这不但显示出舅舅的手艺,也拉近了与晚辈间的距离,故民间有歇后语“外甥打灯笼——照旧(舅)”;此外还有“走百病”和“照贼”的习俗。“走百病”即妇女三五成群地在冰上或空地上行走,嬉戏欢闹,希望摆脱晦气。而入夜手提红灯笼照遍屋内庭院各处,称为“照贼”,是为祈求家宅平安;满族孩子这天还和锡伯族孩子一样玩“抓子儿”的游戏。过去,锡伯族在元宵节这天也在家张灯结彩,摆酒席,家家吃元宵。正月十六这天仍要延续过节,称为“抹黑节”,因为传说这天“五谷之神”要下凡巡视,为了祈求“五谷之神”不要把墨穗病传到人间,使庄稼收成好,人们生活幸福安康,所以这天人们起得很早,带上抹过锅底的黑灰布,外出在街头,伺机抹黑街上人,不相识的陌生人也躲不过,以相互抹黑取闹。这种节日既是祈求上苍保护国泰民安,丰衣足食,又有娱乐性。朝鲜族把元宵节称为“上元节”。过节时,人们要在先辈坟前送灯,此外还要在院内、院门旁挂灯,有的还到河里放灯船。此外,还有“挑福水”“吃五谷饭”“吃固齿糖”“喝聪耳酒”“跳民俗舞蹈”“踏桥”等习俗。其中,“挑福水”是妇女在清晨头顶瓦罐到水井旁或河边,把映入水中的月亮“舀”上来,装进容器中。因为她们认为这样的吉祥之水会给全家祈福消灾,特别是能使当年庄稼丰收;“踏桥”是迎着月光在家跟前儿的桥上往返数次,据说这样当年可康宁无祸。此外,盘锦的回族和蒙古族过元宵节也有自己的特色。比如回族的春节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田庄台等地的回族同胞也在元宵节吃元宵,赏花灯,他们做的清真元宵还备受其他民族同胞欢迎;而蒙古族同胞过节时追求的气氛一样是团圆、喜庆、祥和。


走进新时代,盘锦的元宵节显得更加喜庆。如企事业单位、商场和很多居民家都张灯结彩。许多部门还会组织“灯展”“猜灯谜”“高跷秧歌”“龙狮表演”等传统活动,有时还伴有广场演出、美食节、民俗文化庙会等新式活动,给市民献上一道道精美绝伦的精神盛宴,可谓异彩纷呈,高潮迭起,到处是和谐盛世的美好景象。#有一种美好叫辽宁# #新时代六地辽宁杠杠滴# #振兴新突破辽宁杠杠滴#
来源:盘锦发布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