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这里有蛇!”刻蛇纹铜匜、蛇纹双耳罐、蛇头铜卷经轴、蛇纹铜器盖、蛇形铜饰……今天元宵节,2025年春节文化主题活动“蛇年盈春: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双向奔赴”在成都考古中心举行。
蛇从远古来,是神秘而具有力量的存在;时过境迁,逐渐成为一种精神图腾,被赋予文化内涵,延续了数千年。宝墩遗址发现的蛇形陶器因动物崇拜而产生;三星堆博物馆藏商青铜蛇出土于祭祀坑,显然属于重要的祭祀相关物品;成都金沙遗址,迄今出土的石蛇已有近10件,说明石蛇可能是古蜀国巫术活动中的物品,在宗教祭祀活动中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蛇以蜿蜒之躯连接起古蜀的文化脉络,透过这些“蛇文物”见证遥远时代的文化风貌与社会习俗。
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依次为刻蛇纹铜匜、蛇头铜卷经轴、蛇纹双耳罐、蛇纹铜器盖、蛇形铜饰。|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我想要一个蛇糖画!”面人、剪纸、蛋壳画的展位前,围满了大朋友和小朋友。战国青铜器上的双蛇纹饰化为糖画老师手中蜿蜒的线条,赵廷隐墓击鸡娄鼓女俑的裙袂成为剪纸老师的镂空杰作,还有西晋镇墓俑、老龙头墓地出土的蛇形文物都在老师们的指尖“活起来”,纷纷变身精美的手工艺品。
“糖真好吃”“蛋壳会不会碎掉啊?”“哎呀,纸不小心断了”体验过程中,参展观众充分发掘潜力,别出心裁地融入自己的设计。有人用剪刀剪出了自己喜欢的文物图样;有家长和孩子亲昵合作,捏出在展厅看到的文物造型;还有人排着队围观全神贯注作蛋壳画的老师,妙趣横生叫人挪不开眼。
非物质文化展示区汇聚了成都极具代表性的非遗作品,色彩鲜艳、花型饱满的蜀锦,玲珑剔透、精美华丽的银花丝无不彰显着非遗传承人精湛的技艺;文创空间同样热闹非凡,田野考古工作日志本、以“镇馆之宝”成都矛为原型的书签、玩偶深受公众朋友的喜爱……这些充满特色和创意的作品被重新赋予生命,既拉近了文物与公众的距离,又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