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山农下山,作者:山农,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元宵节前夜,比亚迪掀桌了,新能源车企将不再以传统玩家和造车新势力来划分,而是要看有没有“智驾”:有智驾的,请上桌,没有的,坐牛车那一桌。
我是第一代比亚迪新能源车主,第一辆新能源车是比亚迪E5,最高指导价24.98万元,我的入手价15万多,当时还有10万补贴。这是一个油改电的车型,车身上还保留着油箱盖的位置,从外观上来看,与它同款7万~8万的原版油车几乎没有区别。
从此,我就开着这款20多万的“仿版车”上下班,那可是相当低调。
我的第一辆比亚迪E5
当时,大洋彼岸的特斯拉还没有进入新能源车目录,国产新能源车型也非常有限,比亚迪除了E5,还有一款E6,指导价在30多万。当时有一个同事买了E6,我对比了一下,下不去手,实在是太不值了。
当时的新能源车主,并不是喜欢电车,而是因为没有燃油车牌。从价格上来说,这也算是我第一次遭遇比亚迪“背刺”,但却不是最后一次。
我摇号的运气,远远赶不上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速度。五年以后,燃油车已经式微,新能源品牌遍地开花,但我的车牌还是没有摇中。2022年,我入手了第二辆比亚迪新能源汉。
这次选车,我对比了蔚来、特斯拉,最终还是选择了汉创世版。原因有两个:一是,四驱轿跑,感觉很酷,二是,性价比高。
从此,我也终于体验上了智能驾驶——“智能领航”,当有其它车辆并线时,刹车的顿挫感很不舒适。尽管如此,我们在当年的春节,驾驶它跑了往返3400公里的春运长途,其中大部分路是靠智驾完成的。
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在途经湖北境内时,突降暴雨,能见度瞬间几乎为零。当时很慌,但我马上意识到打开智能领航,同时降低车速。
经过我的验证,激光雷达在能见度低时,比人眼靠谱。但比亚迪的车机系统是短了大板,经常“小迪、小迪”喊到嗓子冒烟。经常坐在后排的儿子,习惯把“小迪”两个字发音极其标准,因为如果说不清楚,小迪真不搭理你。
新能源车开得多了,我适应了新能源车的驾驶体验,指哪打哪,偶尔换开燃油车,我反而有了些不适应,比如在超车时,要先嗡嗡响一阵儿,速度才能提起来。
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我已经喜欢上了电车。
所以,当小米宣布造车时,我确信雷军做了一个正确的决定,于是,卖了当时老东家送的股票,陆陆续续潜入小米。从此,一套就是三年。
小米的商业逻辑,我写过太多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我上一篇《万亿市值的小米正等待AI的东风》。
今天,借着比亚迪发布会的热点,我突发奇想:十年以后,小米和比亚迪谁才是行业标杆?
这两家公司不经常被放到一起比较,一个是属于造车新势力,一个是传统车企转型新能源的王者。在汽车圈中,似乎也是玩不到一块儿,连销量排名,新势力都要单独拉一个榜单,把“迪王”排除在外。
但我认为,小米或许是比亚迪未来市场上最大的对手。这涉及两个讨论:
1、小米和比亚迪的不同点是什么?
2、未来十年,选择小米,还是比亚迪?
一、基因
在汽车产业变革中,具有不同基因的比亚迪和小米,选择了不同的成长路径。
比亚迪是传统制造业龙头,它把护城河建设在车间里,拥有成熟的制造能力和供应链,从电池、电机、电控到半导体(IGBT)的全自研自产体系,它的成本控制与技术迭代效率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此外,比亚迪占有行业先发优势,产品线覆盖几万到几十万车型,老少通吃。根据王传福在发布会上公布的数据,2024年比亚迪品牌销量373万,位列全球第四名,仅次于丰田、大众和福特。
对于大多数消费者而言,汽车并不是一个高频消费品,买A就不会买B,因此先发优势很重要。
比亚迪打法也很简单粗暴,它的成长路径概括为一个字——“卷”,通过不断地“卷价格”“卷参数”“卷配置”,来提升市场占有率,把竞争者赶下桌。
这样的策略对于很多对手来说是非常难受的,因为既没有比亚迪的销量,又没有比亚迪的技术,更没有比亚迪对供应链的控制能力。
但有一个例外,那就是小米。小米是互联网基因,自带流量buff,一举一动都是话题,当家人雷军现在是一线大网红。
小米也有两个优势:
一是,资本与流量优势。根据2024年三季度财报,小米集团现金储备高达1516亿,妥妥的“北京现金牛”,研发投入有保障。除了汽车,还有手机、Alot业务增长也很好,小米玩得起。
同时,小米具有强大的粉丝基础,“MIUI+米家”生态上的亿级用户。相比之下,比亚迪的先发优势,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
就拿我自己来说,我的下一辆车大概率会是小米,而不是比亚迪。理由很简单,小米更好看,品牌调性也更年轻化。
二是,小米采用“柔性生产,单点突破”模式。先营销造势,再拿订单,最后生产。
小米汽车用流量在红海市场中切开一条裂缝,在SU7发布仅仅27分钟,“大定”超过5万台,这让小米汽车和它身后的供应链吃了一颗定心丸,爆款打法,可以在供应链上掌握话语权,从而获得成本优势。
SU7一款车一年卖了13.5万辆,很多国内汽车品牌以及新势力一年销量也不到10万辆。
雷军给小米汽车定下的2025年目标是30万辆,这是进入一线车企的分水岭。制造业的厚重与互联网的锋利,在新能源汽车战场上开始短兵相接。
其实还有一点:小米也是“卷王”,对于价格战那一套,属于轻车熟路。
不过,小米仍然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品控、产能、售后都需要时间来验证。而觉醒的比亚迪,留给小米的时间与空间,并不算宽裕。换而言之,汽车赛道里的小米还有点脆弱。
二、未来的战场
在未来市场竞争方向上,比亚迪和小米做出了同样的选择——智驾。
王传福曾经公开表示:“新能源的上半场是电动化,下半场是智能化。”
比亚迪做智驾不算早,但一上场就掀桌了。
2025年2月,王传福在发布会上为当年所说的“安全是电动车最大的豪华”补上了下联——“智驾是安全出行最强的守护”,比亚迪拿出了all in的决心。
我想送他一个横批:“鸡飞狗跳”。
在造车新势力忙着给端到端智驾量产上车之时,比亚迪憋出了大招,在全产品线搭载高阶智驾系统“天神之眼”。可以预见的是,比亚迪的销量优势将转化为数据量优势,理论上来说,经过越多数据训练出来的智驾模型,越能给用户提供更好的使用体验。
数据量上的巨大优势,或许能让比亚迪追上甚至领先同行,构建起新的护城河。
马斯克曾指出,“每10000km的行驶数据,只有1km能训练模型,而且每训练一遍,都需要消耗大量算力。用100万个视频case训练,这只是勉强够用,200万个则稍好一些。用上300万个,就会让人感到wow的转变,而在1000万个以后,就让人难以置信了。
据发布会展示的信息,比亚迪2024年每天新增训练里程7200万公里,预计2025年训练历程每天达到1.5亿公里,并且接入Deepseek大模型。按照这个速度推算,马斯克所说的“wow”转变,将很快出现在比亚迪车型中。
相比之下,小米在智驾方面的能力还有待验证。就在2024年年底,多名车主反映小米汽车SU7标准版“自动泊车”功能出现故障,造成不同程度的撞击、剐蹭损伤。
小米智驾走的是全栈自研算法、多传感器融合方案,通过大规模路测验证算法的可靠性。据雷军在直播中表示,小米智驾大模型已经学习了300万视频片段,年底将达到1000万视频片段。
2024年10月,在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上,雷军表示,“小米要在今年(2024年)年底进入智能驾驶技术的第一阵营。届时,小米汽车有望挑战华为和小鹏在智能驾驶领域的领先地位。”
时隔4个月,小米汽车要挑战的对手里,又多了比亚迪。
这注定是个不好搞的对手。
比亚迪有一个必杀技:技术下沉策略,就是将高端的技术下放至中低端产品中,因此成就“卷王”之名,也成为比亚迪老用户心中的“刺客”。这次的“天神之眼”也不例外,9.98万元的电车都配上智驾,堪称掀桌。
同行们现在应该很难受:“跟不跟?跟吧,软件、硬件一个也跟不上,不跟吧,一夜回到解放前”,别人手里拿着iphone,你拿个诺基亚当智能机是不是有点糊弄事,何况还有的人揣的是BP机。
之前想靠智驾服务收费的,这回也张不开嘴了。
一些大佬则暗戳戳地发话:凑合能用和好用不是一回事。这句话单独拎出来没毛病,但放在当下,多少显得有些酸。
作为智驾赛道两位实力强大的后生,比亚迪与小米很可能成为搅局者。
智驾,已经开启了新能源汽车的下半场。
目前来看,刚刚崭露头角的小米,不具备与迪王一决高下的能力。至少三五年之内,比亚迪在产能、供应链和渠道等方面,仍将具有碾压级别的优势。
然而,如果把目光放得更远一些,等小米汽车完成产能爬坡、技术能力逐渐完善,生态能力形成闭环,汽车将成为小米智能生态的一极。此时,小米汽车可能重构用户出行的场景,开辟出一条新赛道。
在比亚迪的财报里,毛利率是生死线,但在小米的蓝图中,汽车只是生态入口的“钩子”。比亚迪的护城河在车间里,小米的想象力在云端。
6.41亿MIUI月活用户构成天然的流量池,SU7首销的5万订单中,67%来自小米手机用户。这群数码原住民对于生态互联的执念,远超对传统汽车参数的关注。当他们开车到家时,空调已经调整到适合的温度,扫地机器人已经打扫完房间,电饭煲里的饭才刚刚做好。这样的人车家全场景生态,正是比亚迪智能化战略的盲区。
一个靠成本控制定义性价比,一个靠产品体验定义竞争力。
一个试图用规模化征服市场,一个试图用生态化留住用户。
或许,最终的胜者既不是比亚迪,也不是小米,而是一个新的“wow”——正如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所说:“存活下来的不是最强壮的,也不是最聪明的,而是最适应变化的。”
可不管怎样,对于比亚迪和小米,以及更多的汽车友商们来说,2025年,注定不平静。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山农下山,作者:山农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