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0日,比亚迪在深圳总部召开发布会,正式发布了“天神之眼”智驾系统,分为A、B、C三个版本,覆盖了从海鸥到仰望的几乎全部车型,这也是智驾功能首次出现在8万元以下的车型上。比亚迪的“天神之眼”智驾系统一经发布就引发了广泛的热议,一些行业大佬也纷纷发声,暗地里较劲。


在比亚迪之前,小鹏曾把智能驾驶功能下放到15万级别,而早比亚迪一天开发布会的长安汽车,甚至宣布将激光雷达下放到10万级的车型上。相比2024年卷价格的浪潮,2025年多家车企开始在智驾方面发力,从硬件到软件普遍开始向低端车型下放,这无疑有利于智驾技术的普及。


2023年3月,比亚迪总裁王传福在投资人会议上称,“无人驾驶那都是扯淡,弄个虚头巴脑的东西那都是忽悠,一场车祸就让品牌的这款车卖不动了。自动驾驶只是被资本裹挟的,让人类花了几千亿美金,一个3000元到5000元辅助驾驶的高级配置而已。”当时华为常务董事、终端BG CEO、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EO余承东曾做出回应称,“有业界大佬说智能驾驶是瞎忽悠、胡扯,我觉得有两个原因,对行业不了解故意这么说,或者说他这方面的能力还没做好,故意打击一下行业。”


如今将近两年的时间过去,比亚迪补齐了智驾方面的短板,“天神之眼”发布之后,余承东又发话了。一张截图显示,余承东在朋友圈发文“智能驾驶,凑合能用与好用并安全,是完全不同的境界,我们争取继续保持断代式领先”。2月11日晚间,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也发布了与智驾有关的观点,称“智能驾驶不是一场秀,实践出真知。真正的智能驾驶技术关乎到每一个用户和家庭的出行体验和安全,应该满足用户高频的出行场景。追求极致的用户体验和极致的安全,这是长城汽车孜孜不倦的追求。” 两位掌舵者的表态虽未直接点名,但技术之争已跃然纸上。


新势力阵营则呈现出更复杂的生态反应。小鹏汽车CEO何小鹏在比亚迪发布会当天“接招”,宣布将于2025年中推出准L3级自动驾驶系统,剑指特斯拉FSD技术,同时表态“欢迎头部车企加入智驾普及”——既展现开放姿态,又暗含对自身技术的自信。这种“既联合又竞争”的态势,反映出新势力与传统车企在智能化话语权争夺中的微妙平衡。


比亚迪的入局标志着智能驾驶竞争进入新阶段。从技术维度看,2025年或将形成三大趋势:其一,硬件配置分层加剧,8-15万元车型以视觉方案为主攻方向,激光雷达向20万元以上高端市场渗透;其二,软件能力成为分水岭,城区NOA开通率、接管频次等真实场景指标将取代硬件堆砌成为核心竞争力;其三,数据闭环构建速度决定胜负,比亚迪年销300万辆级规模带来的数据采集优势,可能改写算法迭代的传统路径。


对于传统车企而言,智驾能力正从“加分项”变为“入场券”,缺乏自研能力的品牌恐被迫依赖第三方解决方案,利润空间进一步压缩;新势力则需加速技术降本,防止“护城河”被规模化优势击穿。更深远的影响在于消费者认知变革——当10万元车型标配高速NOA,用户对智能化的期待阈值将被永久性抬高,车企若无法在3-5年内建立可持续升级的智驾体系,或将面临产品线全面老化的风险。


可以预见,2025年智能驾驶领域将上演“双线战争”:一线是比亚迪、长安引领的“价格破冰”行动,推动智驾功能成为国民车标配;另一线是华为、小鹏主导的“技术攀峰”竞赛,争夺高阶智驾定义权。当行业从“有没有”迈向“好不好”的新周期,真正的赢家或许属于那些能在规模效应与技术深度之间找到黄金平衡点的企业。

本文源自:金融界汽车

作者:刘航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