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阶智驾快速普及,比亚迪打响了10万元级市场智驾标配第一枪。
2月10日晚,比亚迪发布智能化战略,发布全民智驾战略,并宣布全系车型搭载“天神之眼”高阶智驾,其中10万元以上车型全系标配、10万元以下车型多数搭载。从售价6.98万元的海鸥,到售价24.98万元的宋L EV,比亚迪品牌21款车型将推出可实现包括高快领航、城市记忆领航等在内的高阶智驾功能。
王传福表示比亚迪全系车型搭载“天神之眼”高阶智驾。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张冰 摄
比亚迪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在发布会上表示,2025年将成为全民智驾的元年。未来2-3年,高阶智驾会成为像安全带、安全气囊一样必不可少的配置。他认为,智驾普及的最大阻碍是高昂的价格,大部分消费者没有机会接触智驾。比亚迪通过全民智驾战略,加速智驾普及。
智驾概念带动下,2月12日,比亚迪股价表现强劲,A股盘中涨约5%,现报345.05元;港股比亚迪股份涨超7%,现报351港元。
将高阶智驾带入售价10万元以下车型
王传福介绍,比亚迪“天神之眼”共包含三套技术方案:天神之眼 A - 高阶智驾三激光版(DiPilot 600)、天神之眼 B - 高阶智驾激光版(DiPilot 300)、天神之眼 C - 高阶智驾三目版(DiPilot 100)。其中,天神之眼A主要应用在仰望,天神之眼B主要应用在腾势及比亚迪品牌,天神之眼C搭载在比亚迪品牌。
发布会上,比亚迪集团高级副总裁、汽车新技术研究院院长杨冬生重点介绍了天神之眼C,这也是比亚迪品牌主销车型搭载的技术方案。他表示,配备前视三目5R12V感知硬件及端到端控制算法的天神之眼C,可覆盖用户需要的场景。针对高速和城市快速道路,高快领航HNOA可按照导航规划的路径,完成上下匝道、车道保持、巡航驾驶、自主换道、避开或绕行部分障碍物等驾驶任务。
搭载天神之眼 C技术方案的比亚迪品牌旗下21款车型上市,覆盖7万级到20万级。其中,第二代秦PLUS DM-i、海豹05DM-i和海鸥的智驾版车型起售价分别为7.98万元、7.98万元和6.98万元。
曾被车企配备在旗舰车型上的高阶智驾,如今被比亚迪带入售价10万元以下车型。比亚迪希望通过将高阶智驾大规模落地覆盖更多主流市场车型,向下普及以吸引消费者并抢占市场份额。
开源证券研报表示,比亚迪多数智驾版新车型与老款价格保持一致,产品力明显提升,有望更好地应对行业竞争态势。同时,汉、唐及腾势等高端系列有望通过全国开城的城市NOA功能补齐智驾短板。
在发布会上,王传福首次谈及外界对“比亚迪不重视智驾”质疑时表示,这是种误解,“比亚迪在2018年就提出电动化是上半场、智能化是下半场的观点。”他认为,未来2-3年高阶智驾会成为像安全带、安全气囊一样必不可少的配置。
在2024年1月的“2024比亚迪梦想日”发布会上,王传福就向外界释放出比亚迪将重金投入智能化的信号,比亚迪首次发布了新能源汽车智能化发展全新战略“整车智能”。当时王传福还谈及,“智能驾驶和无人驾驶常被混为一谈,实际上是两回事。现阶段,无论从法律法规还是技术成熟度来说,无人驾驶都不具备落地的条件。”比亚迪构建了全栈自研的智能驾驶研发体系,智能驾驶团队超过4000多名工程师,其中1000多名工程师负责算法和硬件,3000多名工程师负责软件。
在2024年11月的比亚迪成立三十周年发布会上,王传福再次宣布在智能化的下半场,比亚迪将投入1000亿元,用于发展人工智能和汽车相结合的智能化技术。
“智驾平权”成车企新角力点
智能化下半场的快速到来使车企纷纷加大在智能化领域的投入,如何实现“智驾平权”成为车企之间的新角力点。
小鹏MONA M03等车型2024年上市时,将高阶智驾的门槛拉到了15万元级别。华为乾崑智驾也从百万级尊界S800,覆盖到20万元级的长安深蓝。2025年以来,多家车企加速推动“智驾平权”。
2月9日,在比亚迪发布智能化战略之前,长安汽车发布智能化战略“北斗天枢2.0”计划,从2025年起不再开发非数智化新产品,全新产品全系标配开通智驾接口,未来3年长安汽车将累计推出35款数智新汽车产品。2月10日,就在比亚迪举办智能化战略发布会当晚,零跑汽车表示将推动智驾全民普及。
2月11日,吉利表示在3月初发布AI智能化战略布局,今年全面拥抱AI,加速推动端到端语音大模型、AI数字底盘、高阶智能驾驶等最新AI技术的逐步上车。
同日,华为终端BG董事长、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董事长余承东在社交媒体上发文谈及智驾时称,“智能驾驶,凑合能用与好用并安全,是完全不同的境界。就像打电话有网就行,上网就需5G。”上述表态被外界解读为是喊话比亚迪。
对于智能化发展趋势,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永伟此前接受新京报贝壳财经等媒体采访时表示,我国汽车智能化正进入全面加速普及期,塑造用户体验将成为市场竞争的关键。高阶智能化将加速渗透,高速NOA、城市NOA等高阶智能化功能正向10万元至20万元的主流价格车型区间普及,这显著降低了用户体验高阶智能化的门槛。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张冰
编辑 岳彩周
校对 杨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