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药品集采调查公告,相信很多人也都看了。

基本矛盾点就在于:

“血压不降、麻药不睡,泻药不泻”到底是不是网上说的那样?

按照医保部门、药监部门的回应:

“降压药血压不降”、 “麻醉药不睡”这两种情况,主要是个别人的用药体验问题,而且有不少的专业医学论文已经论证了相关仿制药的有效性、安全性。

采访中还位未透露姓名的麻醉科临床医生说:

“医院每个月平均2000多台手术,麻醉药在集采前后用法用量没有大的变化,诱导剂、镇静药、肌松药等各种类型的麻醉药都没有太大变化”。

显然,这和之前在网上高呼“集采后,变化太大,都不敢用药了……”的专家主任的说法不一致。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是哪个医生主任说的话算数呢?

好,再看下面一个更神奇的:

泻药还没进集采,就不泻了。

据报道中另一位没有透露姓名的外科主任介绍:

“在没有集采之前,国内做肠镜准备的2种泻药都是国产药,本次进入集采的泻药,主要是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剂。这个药是第十批集采新纳入的品种,在2024年12月30日刚刚公布中选,目前尚处于落地执行前的准备阶段。”

“也就是说,相关医院和医护人员尚未使用“集采后的泻药”。

这就有意思了。

按照网上不少作文以及主任医师的说法,这个泻药就是进了集采,才不泻的。

但现在新的证据是:人家才刚刚进集采,你们医院还没机会用,怎么得出集采泻药不泻的结论的。

所以这里面一定有人说谎。

要么,主任医师憋了几年回扣变少的气,乘着这波网路舆论,假装为民发声,实则欺世盗名,站在有利于自己的立场上夸大其词,给医保局压力,把断财路的集采给停了。

要么,医保、药监部门买通了专家,只说对自己有利的话,罔顾公众健康。

要么,个别自媒体煽风点火,利用普通人对医疗健康的焦虑,对医药行业一知半解,设置议题陷阱,恶意编排,收割流量。

要么,相关药企在这几年偷偷以次充好,在缺少监督的情况下,滥竽充数,降低了药品质量。

反正在这四方里面,总有一方在说谎,总有一方在混淆视听。



现在网上的舆情很大,公众的疑惑并没有随着医保、药监部门的“答记者问”而消弭。

反而因此激发了更多的不信任感,也造成了二次舆情的发酵。

作为一个本科学药,后来又过了法考的博主,我强烈建议:

药品安全问题,责任重大,牵涉到亿万患者的用药安全,即请公安机关、纪检部门即可下场,不要把这件事当成一个简单的网络舆情事件。

现在的情况很明白:

如果是医保、药监有关人士说谎,那就是监守自盗,和有关药企有利益输送,要抓人。

如果是说“麻药不麻,泻药不泻”的主任医师说谎,那就是造谣传谣,造成社会恐慌,妄图破坏国家的集采制度,也要抓人。

如果是相关自媒体恶意带节奏,用伪科普吃流量,帮助西方打击中国医药产业的发展,在调查清楚事实后,也要依法处理。

如果是有关“不麻、不睡、不泻”药企降低质量,那就是涉嫌生产、销售、提供劣药罪,更要严肃处理。



总之,集采药的争议,不能随着一个“答记者问”就轻轻放过、皆大欢喜、不了了之。

必须要深入调查,明正典刑,找出真正的害群之马。

用法律的审判,让坏人无所遁形。

用真正的事实,来打消公众的疑惑。

用打破砂锅查到底的态度,去回应公众的期待。

围观促进正义,调查才有真相。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绝不能像当年三鹿刚爆出安全个例时,那样的麻痹大意。

查一查吧,总要有人为此付出坐牢的代价!

-完-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