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1日,广州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发布《各批次集采中选药品合同签订和供应情况的通知》,其中提到,目前各批次集采药品中仍有部分中选药品未及时建立配送关系,或存在合同签订率或者供应率较低等情况。
文件显示,一千余个品规药物集采中选后未建立配送关系;205个品规的药物配送率低于30%,其中超七成为0配送。十余家企业合同根本没有签订合同。
按照规定,自通知发布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仍未建立配送关系、签订合同或恢复正常供应的,这些企业将可能按照信用评价等相关规定受到处罚。
集采中选后药物的落地已经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了,广州每个月都会发布公告督促中选企业及时建立建立配送关系、签订合同。即便如此,有一些药企仍然没有重视这个问题,连续多个月被“点名”。
在集采时积极报价参与竞争的部分药企,真到了落地执行的时候却直接“摆烂”了。
广东月月通报,效果显著
在集采这件事上广东的表现相当积极。除了国家集采、省内集采之外,广东还牵头组织过替硝唑等药品、阿比特龙联盟、双氯芬酸联盟等多项集中采购,都曾引发过行业震动。
集采品种多了,广东在执行上也花费了更多的心思。为了监督集采品种的落地情况,广东每个月都会发公告统计集采中选药的合同签订以及配送情况,以督促中选企业及时建立建立配送关系、签订合同。健识局整理发现,截止1月31日,广东中选药品合同签订率比较低的企业只有17家。在一年前,这一数字高达91家。
截止1月31日,广东共通报了205种品规药物实际供货不合格,其中147种配送率为0,压根没有送货。不过一个变化是,去年同期配送率较低的企业还不乏赛诺菲、诺和诺德、通化东宝等大药企。到了今年,上榜的大部分都是中小规模企业。此外,集采中选产品配送率低于30%的主要是广东组织的联盟集采,国家集采药品占比不到5%。
不过,仍有一些企业被多次提名却没有改变。比如,哈三联两种规格的米氮平片,在2024年12月通知就被提到合同签订率为0。如今两个月过去,哈三联并没有做出整改,在最新的公告中仍然为0。
值得一提的是,针对同一品种不同品规,药企选取一个主力供货的现象仍然存在。比如,在1月通知中,乐普制药的阿托伐他汀钙片10mg和20mg规格合同签订率均较低。在2月的公告中,乐普制药放弃了20mg规格,合同签订率从20%跌至0,10mg规格的已正常签订合同。上海金不换制药的盐酸异丙嗪放弃了12.5mg规格保住了25mg规格。
至于中选药品未建立配送关系的仍然不少。
集采招标还需理性参与
无论是没有建立配送关系,还是合同签订率、配送率不达标,本质上都是对集采中选结果执行不彻底的表现,也是对契约精神的违背。
从广州发布的断供的品规来看,不少是甲硝唑片、阿卡波糖片硝苯地平片等销量大的常用药,以及盐酸氨溴索注射液、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等临床常见注射剂品种。
有业内人士认为,中标集采后利润不足可能是企业选择断供的原因之一。一些企业为了在集采中抢占身位,当时报价过低导致自己没有利润甚至赔钱。最终没办法按协议供应约定采购量,不再向医疗机构供货。
国家层面一直高度重视集采药品的保障供应问题。2024年1月12日,国家医保局在《关于加强医药集中带量采购中选产品供应保障工作的通知》,对中选后长期不签合同,导致医疗机构无法开展采购、影响临床使用的,应视情节取消相关企业中选资格或按规定给予医药价格和招采失信评级。
如今的集采药结算条件已经大大改善。2025年1月1日起,海南、广西等9省推进医保基金与医药企业直接结算,医药企业回款周期从平均6个月减少为不到30天。集采中标企业、配送企业、医疗机构一旦完成三方合同签订,医保部门将直接打款60%,合同量执行超过50%支付剩下40%。
这也提醒相关企业,需要充分认识集采保供的重要性,对集采药落地等各方面都做好充分的准备,在招标时就理性参与、谨慎报价,一旦中标后必须积极接受中选产品的生产、供应。
撰稿丨方涛之
编辑丨江芸 贾亭
运营|廿十三
插图|视觉中国
声明:健识局原创内容,未经许可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