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邹成效
2月9日,国家医疗保障局发布“医保部门、药监部门有关同志就集采药品相关问题接受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采访”一文,就群众关心的集采药品问题做了回复。
客观地说,回复洋洋洒洒有好几千字,可谓是苦口婆心,对大家关注的和集采药品有关的问题都做了解释和回复。
可是,我就想问一句:
文章中“就社会关心的问题接受了记者采访”并解答上述问题的“参与调研的医保、药监部门有关同志”,究竟是哪些同志?
他们姓甚名谁?他们的职务、职称是什么?是哪些机关部门、医疗单位的“有关同志”?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还是医疗卫生部门管理人士?
和全国十几亿人生命健康有关的问题,难道连做出回复的“有关人士”的身份都不可以让我们知道吗?
这样的回复,怎样让大家信服?
我虽然不懂医学,但是我还是懂一些社会道理的。
在法治生活中,凡是愿意实名举报的,就是那种举着身份证对着镜头说话那种,讲的内容基本上大差不差;凡是言必称认识“有关人士”、“有关领导”的,再细问就故作神秘,顾左右而言他的,基本都是诈骗嫌疑人。
集采药品问题,从表面上看都是医学问题:
药品价格那么低,质量行不行?
仿制药多、原研药少,会不会影响治疗?
仿制药的一致性评价靠不靠谱?
两款药的生物等效性数据为什么会一模一样?真的是编辑问题?
等等。
但是,实际上,这些都不是本质问题。
你去写几千字,跟他们解释一切都是合法合规,质量完全没有问题。
信的人,不看也信。法规、制度这么完善,各种忧心都是杞人忧天,集采是团购,量大优惠,给你吃上性价比高的药,你咋还不乐意了?
不信的人,看了也不信。法规、制度这么完善,执行能到位吗?纸面上的规定和实际上的操作一样吗?实验数据是真实数据吗?高干病房躺着的那位和我吃的是同样的三分钱一片的药吗?
问题的关键在于,能不能取信于民。
当一个问题形成塔西佗陷阱以后,有关部门无论如何解释,社会都会给予其负面评价。
要破解这一现象,真诚是唯一的必杀技。
这么重要的问题,用“有关同志”来回复,恐怕很难认为是一种真诚的态度。
法律咨询作者请添加微信或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