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员 | 廖保平
近期,关于集采药品“血压不降、麻药不睡、泻药不泻”的讨论在网络上引发热议。这一话题不仅牵动了公众对药品质量的敏感神经,也折射出集采政策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的信任危机。国家医保局展开调研,认为这些说法多源于主观感受和他人转述,缺乏科学依据。然而,国家医保局一个无一人具名的“通稿”引发了更大的争议。
“血压不降、麻药不睡、泻药不泻”的说法最初源于部分医生和患者的个体体验。例如,有医生反映氨氯地平仿制药的降压效果不如原研药,麻醉药在手术中效果不佳,泻药在肠道准备中效果不理想。这些声音通过社交媒体迅速传播,引发了公众对集采药品质量的广泛质疑。
然而,瑞金医院的临床真实世界研究显示,氨氯地平仿制药与原研药在降压效果和安全性上无显著差异。麻醉药的使用记录也表明,集采前后用量并无明显变化,仅在麻醉诱导期仿制药用量略有增加,但总体效果相当。至于泻药,第十批集采的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剂尚未投入使用,相关说法肯定难以存立。
公众对集采药品的质疑,很大程度上源于“价格等于质量”的认知误区。集采药品的价格大幅下降,使得许多人担心“降价必然降质”。这种心理在医疗领域尤为突出,因为药品质量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健康与生命安全。
集采政策能有效降低用药成本,但如果质量不有保障,为了达到治疗效果,正如资深医学专家们所说的,如果一片不给力,可以来两片、三片,麻药一支不睡的,那就来三四支,如此,用药成本不降反升,这又是为何呢?
集采政策的初衷正是通过规模效应降低药品成本,而非牺牲质量。倘若规模上去了,质量没有保证,有理由怀疑这样的集采政策是为了利好谁?是利好患者还是利好集采部门?药监部门对集采药品有没有实行全覆盖监管?有没有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这都是公众极为关心的事。
要化解集采药品的信任危机,仅靠科学数据是不够的,数据是冰冷的,人是有温度的,还需从制度层面入手,增强透明化与公众参与。首先,药监部门应进一步公开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的数据和监管信息,让公众了解药品质量的真实情况。其次,医疗机构和医生应加强对患者的用药指导,帮助其正确理解仿制药的疗效与安全性。最后,公众也应提高科学素养,避免被个别案例误导。
“血压不降、麻药不睡、泻药不泻”的争议,既是集采政策实施中的一次挑战,也是推动药品质量监管和科学传播的一次机遇。通过加强监管、优化制度、提升公众科学素养,我们可以在争议中寻找共识,让集采政策真正惠及每一位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