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万元一天,能拍出怎样的《黛玉葬花》?

这五万元,还仅仅是租用直升机的费用。

重温玫导演的一段讲话,又想起“黛玉葬花”的问题。

西藏林芝有个桃花节,那里有全中国最美最顶级的桃花景观。为了拍好电影《红楼梦》,玫导的团队去了。



玫导说她纠结了好几年,“一个小女孩背一个扫把在那儿啪啪扫地,然后坐那儿就哭”,她觉得这个根本没法拍。

后来看到团队在林芝拍的素材,刺激了她,产生了灵感。

最终24版的《黛玉葬花》是棚拍的,用了一年时间,拍出来是这样子的。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审美,这句话单独说,真没什么毛病。

我们不妨倒叙,回顾一下不同年代、各版《黛玉葬花》的审美。

2017年的小戏骨版《刘姥姥进大观园》,完全照搬87版,无需多说。只是那个花帚糙了一些,花锄的杆子太粗。



2011年的《黛玉传》,闵春晓扛的那个,是丫头们扫院子用的扫把吧。



这一版的服化道整体粗糙,能看出来,摄像已经是尽力把画面拍得好看一点了。

2010年这一版,蒋梦婕的“黛玉葬花”,让人很难理解。



上上下下、左左右右、前前后后,从哪个角度观察,都跟葬花两个字没什么关系。

10版和24版,两位林黛玉作伴,我找不出来优点。

1989年北影版,陶慧敏饰演的林黛玉还是很古典的。



很多人认为,黛玉葬花时不该那样欢笑,其实并无不妥,《红楼梦》里有两次葬花,第一次葬花的黛玉,还要和宝玉共读西厢,她并没有哭。

不妥的倒是这个大花篮,林妹妹为什么要扛着它?那么大、那么沉。

1987年,央视剧版的葬花拍的是实景,很自然。



陈晓旭肩上的花帚和花锄差不多长,有点分量,而花冢所在的位置跟潇湘馆是对角,路挺远的,这样子一路扛过去,林妹妹体弱,负担蛮重的。

好在导演没让她扛花篮。

1977年,港版的黄梅调电影里,张艾嘉肩挑大花篮,花篮上还放了个花帚,她有多吃力啊。



这一版是也在影棚里拍摄的花海,质感很塑料,花篮的设定,也继承了戏曲舞台的惯例。

不过这个花帚拍得很对。



宝玉看到林妹妹时,花帚是“拿”在她手里的,按照这样的描写,花帚就应当是短小的、适合手拿而不是肩扛。

1962年,王文娟大师塑造的林妹妹,一向被认为是最古雅的,她的形象,成为许多画家创作时的摹本。



比如王叔晖大师画的黛玉葬花就生动鲜活,人物的妆容和服饰内敛含蓄,与背景相得益彰、古意盎然。

林妹妹肩上的花锄格外细小,绛珠仙子弱柳扶风的姿态跃然纸上。

唯一的不同,是文娟大师花锄上挂的是花篮,画里则是挂的花囊。

舞台剧的观众距离演员比较远,全靠肉眼观看,道具做得大一点完全可以理解。

林黛玉的这个大花篮,从文娟大师这里开始,成了一个符号。

1944年,周璇的林黛玉,葬花吟唱得如泣如诉。



她拿的也是短柄小花帚,人蹲在地上清扫花瓣。

如果能够接受男旦饰演的林黛玉,就会发现,梅兰芳先生的林黛玉,其实更接近王叔晖先生的画,也更符合原著。

梅博士左手执花囊,脚前躺着花锄,腿间立着花帚。



书中就是这样写的:

贾宝玉正忙着把桃花瓣往水里撂呢,林黛玉来了。她肩上担着花锄,锄上挂着花囊,手内拿着花帚。

林黛玉把花瓣扫起来装在绢袋里,在地上挖个坑埋了。

在她心目中,日久之后“随土化了”,是落花最理想、最洁净的去处。

本文为我来我看见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