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上观新闻

近日,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重症医学科在王胜主任的指导下、张磊主任带领的医疗团队的共同努力下,成功完成了首例VV-ECMO(静脉-静脉体外膜肺氧合)治疗,使一名因重症肺炎导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及多器官功能衰竭患者的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患者老杜,因高热、胸闷、气急等症状来急诊就诊,血氧饱和度89%,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提示严重感染,胸部CT示:两肺炎症,为进一步治疗,收治入EICU。入科后给予抗感染、抗病毒治疗,高流量辅助通气,但情况未见好转。1天后,老杜用上了呼吸机,肺部炎症加重,调整抗生素,进行NGS培养,俯卧位通气……一系列的措施后老杜的情况稍稍稳定下来。2天后,老杜的病情迅速恶化,CT显示两肺“白化”,出现严重的呼吸功能衰竭,氧饱和度在呼吸机纯氧的情况下,仍只能维持在84%-90%,更严重的是,老杜出现了多器官功能衰竭及严重的电解质紊乱,生命危在旦夕。


急诊内科宋艳丽主任立即请重症医学中心王胜主任会诊,两位主任一致认为,应立即为老杜进行VV-ECMO辅助治疗。面对如此紧急和复杂的病情,刻不容缓。重症医学科张磊主任带领医疗团队迅速响应,ECMO小组紧急集合。郝迎新医师迅速启用床旁超声,探明拟穿刺血管及管道径路情况,张静护士长迅速配齐置管、上机各项用物,带领护理骨干完成管道预充。王刚、陈光建医师帮助病人摆好体位,铺最大无菌屏障。王胜主任亲自指导示范,王刚、陈光建医师在急诊内科肖武强、王铭建医师的配合下,顺利完成置管。30分钟后,完成了VV-ECMO的上机工作,在王胜主任的指导下,优化了管道位置,ECMO运转顺利!老杜的氧饱和度达到正常。



手术过程紧张而有序,团队成员默契配合,成功将ECMO机器启动。随着暗红色的血液缓缓流经氧合器,在与氧气充分交融后,变成了鲜活的鲜红色,重新输回患者体内,标志着一条至关重要的生命延续通道被成功打开。郝迎新医师调整了呼吸机参数,密切监测患者数据并及时处理,护理小组精心照护,老杜的指标越来越好了。




此次VV-ECMO治疗的成功实施,标志着我院重症医学科在急危重症救治领域取得了新的突破。这不仅是一次医学上的胜利,更是团队协作、精湛医术和无私奉献精神的体现。重症医学科将继续秉承“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宗旨,不断提升医疗技术和服务水平,继续为危重症患者生命健康保驾护航!

事后,王胜主任,张磊主任及宋艳丽主任达成共识:应尽快联合组建同济医院ECMO快速反应团队,为高效救治全院顽固性心肺功能衰竭的患者搭建好救治平台。

VV-ECMO技术是通过将患者的静脉血引出体外,在特殊材质的氧合器中氧合并去除二氧化碳后,再将氧合的血液重新泵回患者的循环系统,从而代替患者受损的肺功能,为患者提供充足的氧气和排除二氧化碳。这一技术被誉为ICU的“终极武器”,对于ARDS及多器官功能衰竭患者具有显著的救治效果。

图文|重症医学科

编辑|张鹰妮

责任编辑|谢壮丽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