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不仅需要经济投入,更需要情感与文化的根系滋养。

今年春节,发生在四川村庄的一则新闻感动了无数网友。四川省射洪市官升镇青果村村民韩兴海和妻子在外打工30年,生活十分艰辛,妻子身患癌症,想回家却面临老房破败不堪的困境。得知他们的困难以后,数十名村民凑钱,多的一两千,少的一两百,甚至小孩也掏出压岁钱,从初一开始大干六天,终于帮助韩兴海重建了家园。


▲帮忙翻修房屋的村民合照

这个老屋重建的故事,既是一个关于疾病与困境的沉重叙事,更是一曲由乡土情谊谱写的生命赞歌。在外打工30年的艰辛、罹患癌症的打击、老屋破败的无奈,最终被村民自发的善意与行动化解。跨越千里的“家园重建”,不仅展现了传统乡村互助精神的延续,更折射出乡村振兴中“人”的力量与温度。

韩兴海夫妇的困境是无数农民工家庭的缩影——长期漂泊异乡,疏于照料老宅,突遭疾病时陷入经济与精神的双重危机。然而,当村民得知其困境后,从村“两委”到普通村民,迅速凝聚成一股合力。唐春林、陈达然等发起人通过微信群发起倡议,短短一天便筹款8000余元,最终全村40多人捐款3万余元,甚至孩童的压岁钱也成为善款的一部分。这种“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行动逻辑,打破了现代社会中的个体冷漠,回归了乡土社会共担风雨的朴素价值观。



▲ 村民们正在帮忙翻修房屋

尤为感人的是,这场行动并非单向施舍。韩兴海曾多次婉拒帮助,担心“亏欠太多”,但村民们以“你妈妈带过我”“乡里乡亲是分内之事”的质朴理由说服了他。这种情感纽带超越了物质帮扶,成为支撑困境家庭的精神支柱。正如韩兴海所言:“村民的帮助让我在老家又有了根。”

这场修缮行动的时间节点耐人寻味——正值春节,青果村的外出务工者短暂返乡。本应是亲友聚会、休闲娱乐的假期,却成了集体劳动的现场。五六十名村民冒着寒冷雨水,从清理杂草到重砌砖墙,仅用6天便让老屋焕然一新。村民陈显兵感慨:“过年挣钱都没这么积极。”这种“另类团聚”背后,是传统节日文化中“互助”基因的延续,也是现代乡村社会资本的有效激活。

更值得关注的是行动的组织方式:既有线下酒局中的共商共量,也有微信群的高效动员;既有老一辈村民的体力支持,也有年轻一代的技术参与,如电工、泥瓦匠等。这种传统人情网络与现代通讯工具的融合,为乡村治理提供了新思路——技术并非瓦解温情的工具,也可以是强化共同体的桥梁。


▲村民们在微信群里积极回应

在这场行动中,政府与民间的协作同样值得称道。村“两委”不仅发动村民参与,还及时为韩家办理低保、落实医保报销政策,并协助申请“两癌”救助。这种“政策兜底+民间互助”的模式,既避免了单纯依赖政府资源的局限性,又放大了社会力量的效能,体现了乡村振兴中“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智慧。

青果村的故事为当代社会提供了多重启示:首先是互助精神的现代价值,在城市化进程中,乡村空心化问题严峻,但青果村证明,只要情感纽带尚存,共同体意识便能被唤醒;其次是代际传承的教育意义,孩童捐压岁钱的细节,让善举超越了即时帮扶,成为培育下一代责任感的鲜活教材;最后是乡村治理的创新路径,通过整合民间力量与政策资源,可以构建更具韧性的社会支持网络,为类似困境家庭提供可持续的解决方案。



▲房屋翻修前后图片

韩兴海家的新房,不仅是砖瓦堆砌的居所,更是乡土中国精神家园的象征。当城市化的浪潮冲击着传统乡村结构时,青果村的村民们用行动证明:真正的“振兴”,不仅需要经济投入,更需要情感与文化的根系滋养。这场冬日里的集体修房,如同一盏灯火,照亮了困境中的生命归途,也点亮了乡村振兴中最为珍贵的“人情之光”。

编辑 | 赵宁宁

主编 | 杨公元

监审 | 宋锦峰

部分素材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点击下方公号名片,阅读更多科普信息


用温度融化数字,用视角剖析现实,让每一声叹息都被听见,每一份坚守都有回响。《农视点》,看懂生活褶皱里的光——这里没有宏大叙事,只有与你血脉相连、与时代共振的民生力量。

《农视点》属中央新闻网站农视网原创栏目

版权归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所有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