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心理健康工作,已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推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前不久,国家卫生健康委在医政司新设置心理健康与精神卫生处,以强化专业规划、协调与指导的职能,组织医疗卫生机构充分发挥其专业作用,为公众提供方便可及、多样化的心理健康服务。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拓展心理健康服务供给渠道、提高心理健康服务质量并扩大心理健康服务覆盖范围,已经成为重要而紧迫的任务。这就需要多点发力,形成多方合作、共同强化心理健康服务的良好格局。

我国心理健康问题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决定了服务需求的多样化。患有焦虑症、抑郁症等常见精神障碍的人数逐年增加,这使心理干预的需求显著增长。此外,青少年因学业压力导致的心理问题、老年人因孤独感引发的心理问题,以及职场人群因过劳和压力导致的心理问题等也日益受到关注。满足这些多样化需求,要求心理健康服务供给必须具有针对性和灵活性,这离不开多方支持。

加强基层心理健康服务离不开社区心理服务平台。社区是心理健康服务的重要基础单元。在社区建立心理健康服务站点,配备专业心理咨询师和志愿者,为居民提供心理测评、心理咨询和危机干预服务,可以有效填补基层心理健康服务的空白。例如,一些地方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增设心理健康咨询室,为居民提供免费的心理健康服务。此外,社区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可以帮助居民提升心理健康意识,预防心理健康问题发生。

心理健康服务的发展离不开专业人才的支持。目前,我国心理健康专业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远未满足需求。院校教育、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等方式,可以加速心理健康服务人才的培养。例如,开设心理学硕士和博士学位课程,培养高层次心理咨询师和心理治疗师;加强对社区医生和教师的心理健康知识培训,让更多基层工作者具备基本的心理健康服务能力。

个性化的心理健康服务供给离不开服务方式的创新。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心理健康服务方式也在不断创新。例如,虚拟现实技术已经被应用于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等,通过模拟逼真的情境帮助患者逐步克服心理障碍。此外,一些情绪监测应用和心理训练程序可以为用户提供自助式心理健康支持。例如,智能算法和行为数据分析工具可以帮助用户识别心理状态变化,并提供个性化的应对建议。AI(人工智能)技术也可以帮助用户识别自己的心理状态。一些智能聊天机器人能够模拟心理咨询师与用户进行对话,缓解用户的焦虑和压力。此外,AI技术还可以通过分析社交媒体数据,发现潜在的心理健康风险人群,并提供针对性建议。这种技术的优势在于,在大幅降低服务成本的同时提高了效率。

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离不开公众的支持。多渠道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活动,如举办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心理健康宣传周活动等,可以提升公众对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另外,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场所,学校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应对压力的方法。

直面健康热点

分享真知灼见


文:哈尔滨市第一专科医院院长 武金玉

编辑:李诗尧

校对:马杨

审核:秦明睿 徐秉楠

本文经「原本」原创认证,作者健康报社有限公司,访问yuanben.io查询【4VEY6KO6】获取授权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