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石洞纪行

□高华龙 文/图

六石洞,是崇义县乐洞乡陈洞村的一个小村庄,地处湘粤赣交界处,鸡鸣三省,偏僻且原生态,在地图上很难找到。


六石洞就隐藏在这片风光秀丽的深山竹海之中

有几位文友,想来崇义县采风,笔者推荐了六石洞,打算走两三个小时的山路,去体验一把深山的风景。说了几次,终于在近日成行。

一大早就出发。崇义不愧是全国十大竹子之乡,山山岭岭翠浪涌。从崇义县城到乐洞乡原本要走三四个小时的路,现在有了高速公路,一个小时不到,我们就到了湘赣交界处进入湖南热水镇黄石村,前来带路的向导老周说,现在去六石洞,不走山路去更好,跟着他的车走就行。

这是一条全新的路线,在热水镇走了半个多小时,走进一条山谷,来到了飞水寨景区的大门口。“是不是带错了路?”“没错!”老周忙解释说,这个景区大门是我们从湖南去六石洞的必经之路。

原来如此。

飞水寨的大门,建在高山峪口,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抬头望见高山峰峦,横亘云端,两边是古树参天,天然阔叶林如浪汹涌,树叶在阳光下泛起七彩斑斓,深林幽谷,更显山的崔嵬。老周告诉我们最高的山峰海拔1559米,有三个名称,湖南这边叫汜水山,广东称作万时山,江西喊范水山。不管山叫什么名称,山还是这座山,因此在山顶立了一块湖南、广东、江西三省共有的界碑,每一个棱锥面都写上一个省名,真不愧是三省交界。


湘粤赣三省界碑

六石洞和飞水寨在同一条山谷,车进飞水寨,盘山公路沿着山谷向上延伸,几分钟车程,见山谷溪涧横着一座桥,桥头一块醒目的牌子写着“万时山由此去”,大概是登山客步行的进山口;而桥另一端的牌子上写着“畲族手工纸坊”,纸坊的门是关着的,静静地立在那里。

再经过几个急转弯,爬上几个陡坡,一个大瀑布跃入眼帘,谷底的巨石上写着“飞水寨”三个大字,原来飞水寨是由此飞瀑而得名。过了飞水寨,沿盘山公路继续往上,突然眼前豁然开朗,屋舍田园,中间一条溪流,两岸有好几户人家。我们以为到了,老周说,这里还是湖南的村子,属江西的村子还要上去。

又转了几个弯,跨过一座桥,水泥路变窄,变得只有二三米宽,在林子间穿行,“柳暗花明又一村”,六石洞别有一番洞天。听老周喊到“到了!到了!”

我们跳下车,映入眼帘的是一幅绝美的山水画卷,山林、田野、屋舍,错落有致,一条溪涧在右山脚静静地流淌,溪水清澈见底,还有山上冲下的野果搁在清水里,一些巨大的乱石,随意躺在溪水、田园、阡陌上,几棵零星的古树点缀着这幅画,虬髯的苍松,伞形华盖的棕树,浓密叶子说不出名的古树,最让人震撼的是翠竹,一浪一浪从山上铺下来,压到了屋檐,这里是竹的海洋,是一个竹林深处的世外桃源。

仰望范水山,枯黄的茅草山岗上,硕大的风电车轮在半空中缓缓转动,让这个偏远的山村感受到一点现代气息,也增添了无限风光。

车子停下来的时候,就听得见犬吠声,冬日的田野上有几只鸡,悠闲地觅食。几位文友欣喜地称赞这个村子的美丽。走过一座小桥,附近的人家建的是崭新钢筋混凝土的砖房,而新房旁边还有一些砖瓦土房,它们在青山脚下显得那么和谐恬静。

从湖南的村子往上走的这段路,以前并没有路,车子进不了六石洞,山里人进出只能靠肩挑背驮,人工搬运的效率非常低,成本却非常高。直到2019年,省里脱贫攻坚的检查组要到六石洞去检查工作,但是车子去不了,对此,检查组提出了整改意见。后经多方筹资140多万元,修筑了这一段水泥路。路通财通,至此,六石洞的毛竹、山货都能更顺利地卖出去了,六石洞的新房也逐渐多起来。山民们非常感激脱贫攻坚这个好政策。

欣赏了一阵子美景,我们试着去探访几户人家,虽然看得见晾晒的衣物,却大多房屋大门紧闭。老周告诉我们,这里的村民非常勤劳,现在冬季正是挖冬笋的季节,当下冬笋行情好,他们老老少少都去挖笋去了。正当大家发愁找不到人的时候,突然有人发现村子最高处的一户人家,一位老人在房顶上收拾东西,大家便决定去寻访这位老人。

顺着大路,找到山坡上最高的这户人家,一位白发老婆婆走出来,身材不高,精神头十足。老婆婆姓曾,十六岁就嫁到了六石洞,原以为她一个人在家,碰巧从旁边的新房子走出一位中年男人,一问才知晓是曾阿婆的小儿子。与曾阿婆聊天得知,这几户人家都姓林。阿婆是湖南人,娘家就在附近高滩村,她年轻时经常来这一带挖笋、捡香菇、挖山蕨,一来二去熟了,便和六石洞的林姓青年结了婚。

曾阿婆说,以前,六石洞一带居住的大多为畲族人。阿婆的老家高滩也是一个畲族少数民族村,六石洞人的风俗习惯和高滩几乎相同,山里人以前都是种苎麻、织夏布,他们有自己的特色服饰,上山唱山歌,善吹竹叶,现在还有一些妇女能歌善吹。


六石洞村民在纸棚内生产东庄纸

六石洞人住山靠山吃山都有不一样的法子。六石洞是江西省非遗传承项目崇义畲族东庄纸的故乡。早些年,竹子运出去难,山民物尽其用,住竹楼、居竹棚、挖竹笋、做土纸,经济来源主要靠挖竹笋和做土纸。中国“四大发明”中造纸术发明人蔡伦的出生地就在东汉桂阳郡(湖南桂阳)即现在的湖南耒阳市,六石洞相距耒阳市不过一二百公里,古老的造纸术曾在六石洞盛行,昔日这里生产的东庄纸漂洋过海,远销南洋。

做纸的开山出山都有很多规矩。每年立夏前后,从进山砍下的第一棵笋,叫开山。山里人十分看重开山仪式,要择吉日吉时进山,领班人砍下第一棵竹笋来预测吉凶,说吉利话,祝福开工顺利,纸张卖出好价钱。山里人就用这种纯朴和虔诚,来向大山表示敬畏和膜拜。

现在的六石洞,住山靠山吃山有了新法子。公路修通后,改变了“竹在山上烂,人在家里穷”的状况,毛竹出山更方便了,人工成本减下来了,运费也降了下来,毛竹卖出了好价钱。

林权制度改革后,六石洞每家每户都有一二百亩毛竹林,山定权,竹定根,人定心,六石洞人主要就是靠管护竹林、经营竹林走上富裕路。抚育采伐,生态补偿,俏销的毛竹一根根、一车车走出大山,日子一天比一天好。用上电,开通了电话,看上了电视,家家户户都住上了小康楼,孩子们都到乐洞乡或崇义县城去读书,村民生活方式和山外几乎相同了。

离开六石洞,美丽的风光,别样的思绪,让我久久回味。

来源:赣南日报

版面编辑:陈晓红

责任编辑:张自波

值班主任:章丽娟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