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园综合体一头挑起“绿水青山”,一头挑起“金山银山”

  “有的田园综合体项目处处是景、颜值颇高、基础设施完善,但没有明确自身定位、缺乏新意。”

  田园综合体建设需根植于地方产业和文化特色,形成独树一帜的品牌或标签,完善基础设施配套服务,科学管理和使用相关资金,让田园综合体有看头,有赚头,更有奔头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高天

  寒冬时节,来到山东省滨州市惠民县麻店镇,鑫诚现代农业田园综合体里,传来欢笑声。游客们在这里品尝农家饭菜、采摘蔬菜、体验非遗文化,享受田园乐趣。

  果蔬采摘大棚里,来来往往的游客,正在挑选和采摘草莓;距离采摘大棚不远处的滑雪场,儿童滑雪道、专属嬉雪区等设施成为亲子游玩的热门“打卡地”;富有当地特色的非遗文化研学体验基地、浓郁乡村田园风格的农家餐厅,吸引着不少省内外游客。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大力支持有关地区立足资源禀赋优势,打造集智慧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科素教育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融合农文教旅,持续探索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有效路径。各地兴起的田园综合体,促进了乡村人才回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弘扬传承乡村文化,不断助力村民增收致富。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部分田园综合体在经历轰轰烈烈的“规划建设潮”后,却因各种原因经营困难甚至“销声匿迹”。受访基层干部和业内人士建议,通过厚植地方特色、推动产业融合、完善基础设施、保持资金链稳定,推动田园综合体走向“诗和远方”。


山东省滨州市惠民县麻店镇鑫诚现代农业田园综合体(2024年10月摄) 受访者供图

  农民增收新模式

  鑫诚现代农业田园综合体,集农业采摘、休闲旅游、科普教育等功能于一体,于2021年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目前,综合体拥有近500亩的采摘园,还设置了亲子乐园、滑雪场等十余个游玩项目。

  该综合体负责人赵文鑫介绍,2024年以来,综合体先后举办各类特色活动30余场次,吸引25.7万人次中小学生开展研学旅游体验,游客总量突破75万人次,带动了周边乡村产业发展和村民增收。

  田园综合体蓬勃发展得益于政策支撑。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2018年,“田园综合体试点建设”被写入《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

  此后,各地均鼓励因地制宜培育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教育农园、研学基地、乡村露营游、乡土文化体验游等新模式。

  例如,重庆市大足区拾万镇规划建设的五彩田园景区,已成为集科普研学、休闲观光为一体的农文旅融合田园综合体,2024年接待超过3万名研学学生,不少村民吃上了“旅游饭”;2021年起,陕西省石泉县城关镇开发“朱鹮小村”田园综合体项目,积极引入食品加工企业、乡村运营团队,增强城乡间的要素流动与城乡融合发展……

  田园综合体一头挑起“绿水青山”,一头挑起“金山银山”。记者采访了解到,一些田园综合体已不仅是单纯的乡村旅游景点,而是能带动产业融合发展、农民增收致富的发展载体。

  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红光村的田园综合体,设置了采摘体验园、烧烤露营地等项目,自2019年试运营以来,先后带动近百人就业,村民年均增收1万元以上。截至2023年底,红光村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210万元。

  为何喜忧参半

  记者采访了解到,当前田园综合体发展喜忧参半,有的地方通过合理规划和科学管理,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也有部分田园综合体发展,存在同质化、粗放化,部分项目陷入运营困境,甚至出现“烂尾”。

  受访干部认为,造成一些田园综合体陷入发展困境,主要原因在于缺少整体建设规划、项目融合不足、资金配套不合理。

  前期缺乏科学论证,项目特色不明显。部分地方在规划初期,没有做好充分研究和论证,忽视所处的区位等因素,盲目“铺摊子”“上规模”,同质化现象严重。

  “有的田园综合体项目处处是景、颜值颇高、基础设施完善,但没有明确自身定位、缺乏新意。”一名东部地区田园综合体负责人介绍。

  比如,有的田园综合体选址离城区太远,增加了游客的时间成本和资金成本,客流量少;有的田园综合体跟风规划,建设了科普教育基地、农耕体验基地等,但缺乏有特色、有亮点的实质性内容。一名游客告诉记者:“不少田园综合体建得很好、规模很大,实际上都是简单的农家乐、采摘园模式,缺少独具特色的内容。”

  盲目“上规模”的田园综合体,运营成本高、运营难度大。记者采访发现,田园综合体的运营管理,离不开农业技术、旅游服务、营销等专业人才,而大多数田园综合体位于农村地区,人才招引难度大。此外,一些农业温室等设施的维护和更新成本高,影响整体收益。

  产业融合不足,基础设施配套未跟上。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田园综合体以农业为基础,但不同于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园,其综合性的特点要求有效融合农业、文旅、教育、康养等产业,发挥出一定的综合效益。

  记者了解到,有的地方为了确保田园综合体项目顺利通过验收,生搬硬套发展“三产融合”,实际上并未真正打通。例如,有的田园综合体项目,主打农业、旅游和文化产业的融合,但产业间缺乏有效协作,各自为战;有的田园综合体项目仍以农业种植为主,经营模式仅是售卖瓜果蔬菜,难以提升产品附加值和盈利能力。

  此外,部分田园综合体还存在道路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备的情况。在游玩了当地的某田园综合体后,一名游客感慨:“从家出发,需要依次经过高速公路、城市道路、乡间小路,进园后发现手机信号差,无法接打电话,太影响体验了。”

  前期投入过高,资金后继乏力。有乡镇干部表示,有些大型田园综合体前期投入过大,后期运营收益不佳。运营方无法按时偿还贷款、支付工程款项,一些在建项目被迫中途停摆,部分建成设施因闲置而损坏。

  一名东部地区田园综合体工作人员说,大型农业设施、旅游景区开发等项目,投资大回收周期长,资金链紧张。山东大学社会学教授王忠武说,田园综合体建设和运营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一旦资金链出现问题,将影响项目的顺利推进。

  更有“看头”“赚头”“奔头”

  受访人士认为,努力使田园综合体的发展可持续需要组合拳,核心是根植于地方产业和文化特色,形成独树一帜的品牌或标签,完善基础设施配套服务,科学管理和使用相关资金,让田园综合体有看头,有赚头,更有奔头。

  有“看头”,挖掘地方特色,避免千篇一律。

  受访人士认为,田园综合体的建设需要在保留乡村特质的前提下,进行创新性发展,积极挖掘地方在产业、文化等方面的优势和特色,发展特色农业、传承乡村文化,丰富田园综合体的文化内涵。

  王忠武认为,深入调研当地的产业、山水、田园、民居等潜在优质资源,制定相应的发展策略,培育发展特色产业,形成田园综合体的亮点。同时,深挖当地农村文化特色及优势,如传统手工艺、民俗活动、历史传说等,打造以乡村特色为主题的文化活动,形成田园综合体的发展特色。

  有“赚头”,打通产业间壁垒,合理规划配套设施。

  受访人士建议,产业类型单一的田园综合体,可尝试基于当地农业领域特色,明确发展方向,探索形成原料生产、精深加工、体验展示、物流销售有机衔接的发展模式,促进产业融合。对于产业类型多样但无法形成发展合力的田园综合体,需要以地方特色和产业基础为出发点,局部调整部分项目的定位,形成统一主题,打造鲜明品牌。

  业内人士认为,根据田园综合体的功能分区和地形地貌,应规划科学合理的配套设施。比如,田园综合体位于相对偏远的乡村地区,需要积极衔接好周边主要公路、铁路、机场等交通枢纽,确保交通顺畅通达。

  有“奔头”,强化资金循环,发挥农民主体作用。

  业内人士建议,田园综合体项目建设要避免“铺摊子”,把资金精准投入关键领域,并形成合理的资金循环机制。例如,以农产品加工销售的利润,支持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和农业基础设施的更新,确保农业产业的持续发展;以乡村旅游的收入,加强旅游设施的维护和升级,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形成资金的良性循环,增强“自我造血”能力。

  基层干部建议,田园综合体要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引导和鼓励他们以土地入股等方式参与其中,并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按土地入股比例、劳动贡献进行收益分配。

  此外,积极拓展外部招商,与相关企业签订合作协议,以田园综合体为纽带发展订单农业。企业明确农产品的品种、质量、数量、价格等,并提供收购和销售渠道,农户按照订单要求进行种植生产,确保产品质量。■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