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之前,造纸和印刷的技术,不够发达,再加上魏晋时期,没有高桌书写,书家普遍使用低矮的案几,无法长时间伏案,而且巨幅作品,不仅字数多,气韵和技艺也不得缺失,笔笔精到沉着,对于控笔的要求,自然是更高,因此传世至今的长篇法帖,数量极为稀少,幸好到了宋朝,各项条件变的优越。


五代十国时期,为了不让古法失传,杨凝式、周越等人费尽心力,创作并留存经典之作,使其传至宋代,宋人观摩这些作品,以及晋唐法帖,从中掌握“二王”技艺,用笔水平丝毫不输晋唐,而且宋人推行“尚意”理念,行笔发自内心,展现自我个性和特色,点画飞动张扬、迅疾奔腾,不被拘谨,更适合长篇书法。


比如宋代“草圣”黄庭坚,留有多幅长篇法帖,虽然宋代“尚意”,展现独创性和自如之美,但是世人多写行书,擅长草书的人没几个,黄庭坚看到这种现象,立志改变,首先钻研前人技艺,如孙过庭、王羲之、张旭、怀素等,提升自身的基本功,懂得笔法运转的变化,控笔的力道收放等。


而后,在前人基础之上,进行创新和改造,打破固定的点画形态和空间构造,通过船夫荡桨,悟出“荡桨笔法”,用笔大开大合、一波三折,与常见狂草不同,出锋锐利,尽显奔放、骏健之感,众所周知,黄庭坚的作品近几年,在拍卖市场的价格高昂,《砥柱铭》达成4.368亿,《释典卷》也卖出3亿。


当然除了上述几件法帖,黄庭坚曾经写出,全球尺寸最长的草书,专家看后纷纷称赞它是“无价之宝”,此帖就是《廉颇蔺相如列传》,约成书绍圣二年(1095年),内容是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共计1175字,黄庭坚结体宽阔,笔势舒展,全篇抄写完,长度达到18米。


站在此帖的面前,那种巍峨、壮阔的气势,直接扑面而来,以荡桨笔法书写,点画震颤、抖动,时而采用“飞白”之法,墨色枯涸,呈现苍劲、古拙的意味,增强作品的高级感,同时线条的波动起伏,以及开张的开合和造势,彰显动态感和趣味性,全卷动静相生,令人看后震撼不已。


施宜生称赞:“行行当行止当止,错乱中间有条理。意溢毫摇手不知,心自书空不书纸”,刘敏中也说:“浩浩乎如行云,倏乎如流电如惊蛇如游龙,意态横出,不主故常,当使人心动目眩而莫知其然也。静而察之,无一画之违于理”,清末,真迹流到宫外,一位美国人,仅用1块大洋买走,现藏大都会博物馆。


您对于黄庭坚的草书有何见解,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