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哲宗驾崩后,由于膝下无子,只能从众兄弟中选择一个接班人。在太后和权臣的多番考量下,端王赵佶成了最佳人选。对于赵佶来说,皇位就像是从天而降,此前他从未有过君临天下的奢望,只是醉心于艺术和玩乐。如今,天下重担落在他的肩上,是福是祸都未可知。
事实证明,徽宗皇帝所有的天赋都局限在了书画上,于治国理政一窍不通,再加上重用奸臣、赏罚不明,忽视金国势力做大,到了徽宗在位末期,社稷已然岌岌可危。但另一方面,赵佶的书画造诣却在节节攀升。
身为皇帝,他能够动用所有资源为自己搜罗古人真迹与奇珍异宝,再加上自己足够勤奋,他的书画水平在中年时期终于达到了巅峰,称得上是“古代第一艺术帝王”了。学界认为,赵佶传世真迹中,论用笔最细腻工致、气韵最恢弘华贵、水平最登峰造极,要数“靖康之变”前夕的作品了。
北宋宣和四年(1122年),赵佶写出了一生书法的“扛鼎之作”《草书千字文》。这是一件妙手偶得之作,当日是他40大寿,心情极好,开怀痛饮。酒后兴之所至,他命人取来顶级名贵的描金云龙纹纸,挥毫泼墨,片刻之间完成此作。
等他酒醒后连自己都被这件作品惊艳到了,直言再也写不出来。《草书千字文》全卷洋洋洒洒、恢弘大气、华贵自然,如“仙人附体”,既有法度,又不失气韵,被评为“古代最震撼书法”。
如今,《草书千字文》成了辽宁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该馆馆员指出此作有三大珍贵之处:其一是材质名贵,纸张工艺精美且如今已经失传;其二是完完整整、递藏有序,不仅全卷一字未损,而且时隔数百年更显古意;其三是草法精妙,融合张旭、怀素诸家笔意,又将瘦金体技法融入其中,用笔极为丰富。
有拍卖师估计,如果这部作品流通到市场上,将是“百亿级”的巨宝。《草书千字文》全卷纵29厘米、横达到了11.72米,总计99行、1000余字,字迹大小不一,约在4至9厘米之间。墨迹本相比于碑刻,胜在笔路清晰、细节丰富。将此作临摹通透,唐宋草书技法也就掌握了。
此作以顺锋起笔,笔尖入纸后有按压、调锋动作,行笔纯以中锋,笔画遒劲爽利、纵横开张,提按有致,绞转连带自然。虽锋芒外显但无火燥之气,一点一画给人以舍我其谁的霸气。《草书千字文》结字欹侧险绝、大开大合,节奏感强烈,情绪饱满,俯仰顾盼生姿。章法疏密有致,字径大小错落,墨色枯润得宜,静中有动,天然生动。
整部作品不论是笔画、结构还是章法、墨法都无可挑剔,正所谓“书无意于佳乃佳”,观此卷正如是。
而今,我们将此作进行了超高清1:1复制,见此作如见原作,便于您临摹和欣赏。如果您感兴趣,请点击下方链接一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