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如鑫淼

在宋朝旅游应该买点什么呢?

不知道在这次春节《穿越时空之旅》当中您有什么样的感想感受?那么最后一站咱们去哪儿呢? 经常旅游的朋友您肯定知道。

导游得带您去购物啦,当然了咱们这趟旅程没有强制消费。

如果在宋朝买点什么呢?其实大家都知道买点什么。这些东西如果拿到现在都是价值连城,宋朝的东西都是十分讲究精美实用的。

甭管是说字画瓷器,文房用品,笔墨纸砚,还有其它的诸如:生活器具哪一件搬到现在都是国宝级别。如果咱们真的有时光穿越机,那咱大批量的从宋朝往回搬,哪怕是一个小“马扎”或者是桌椅板凳也都值老了钱了。

当然,咱们眼睛里不能只盯着钱。得说说它背后的文化的价值,宋徽宗一手打造了哪些文化软实力“工程”:

在当时“艺考”考试中有哪些不同凡响的作品?

宋朝两幅举世瞩目的名画跟宋徽宗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穿越时空之旅:笔者将为您讲述宋朝高超绝伦的“艺术品”。2008年4月20号,香港有一场拍卖会,有一幅流落于中国台湾民间的书法珍品《临唐怀素圣母帖》正在紧张的拍卖中。

此次竞拍太激烈了,有的说:我出8000万(港币),马上有人接话9000万,最后以280000万落槌成交。

这幅书画创下了当时中国书画作品在全球拍卖市场的最高成交纪录。而它的作者非是旁人就是宋朝的“徽宗”皇帝。

过去我们也给您分享过这个宋徽宗,别看他当皇帝不咋地,但“琴棋书画”都是样样精通。宋徽宗在书画方面的造诣恐怕只有前朝的王羲之和后世的唐伯虎可以与之相比拟。

而他对皇家画院的推动,为中国书画创造了一个“黄金时代”。中国画院最早设立于晚唐五代,等到宋太祖赵匡胤一统天下之后,便设立了“翰林图画院”。

事实上不光是赵匡胤,北宋的很多皇帝像:宋太宗、宋仁宗、宋神宗、宋哲宗、他们在绘画方面都有着很高的艺术修养,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画院的蓬勃发展。

等到徽宗时期,这位皇帝太喜欢书画了。这时的画院不仅仅是供养画家的地方,已开始建制设学了,成了名副其实的皇家美术学院。

根据宋史记载,这所学院拥有一套完整的课程计划和教学方法,还有相应的招生制度。而且更加难能可贵的是学院里还有寄宿安排,如学生家离得远只要你考上了就可以在这儿住宿。

宋徽宗还创造性地把绘画作为科举考试的科目之一,把书画家的地位提高到了中国历史上最高水平。最有意思的是每逢考试的时候宋徽宗都会亲自“命题”,其实这就相当于今天的“艺考”了。



您看2019年咱们现在某些省份的艺考考美术的时候也都是跟全国一样,分为素描、速写、此外还有色彩。

就说这个色彩吧,让你画什么呢?浅蓝色衬布一块、白色衬布一块儿、大白菜两棵、西红柿两个、绿色黄瓜一根、紫色圆茄子一个、土豆一个、鸡蛋一个、红色小辣椒三个、你们画吧,看谁画得好。

这知道的是画画,不知道的还以为是进了菜市场呢。当时宋徽宗命题时没有这么直白,他非常喜欢用唐诗作为题目,进而引出了很多创意佳话。

给您举个例子,比方说:某一年的考题叫“山中藏古寺”很多人就先画深山再画寺院。而取得第一名的考生没有画任何的房屋,只画了一个小和尚在山间小溪旁边挑水呢。

意境非常好,他取得了第一名。

再比如宋徽宗出题叫“踏花归去马蹄香”如果说这个考生花团锦簇,你画的再累再用劲也入不了他的法眼 。

第一名的画作上只有一群蝴蝶追逐着飞奔的马蹄,没有一朵花,但占尽风流。凡此种种这都极大地刺激了中国画意境的发展。

当时画画不像现在,老师画的好像照相机拍出来的景物一样。当时讲究画作背后得有意镜,它不是写实派画院。

对于招生对象的范围限制不大,“士大夫”出身的可以在民间做一个“画匠、画工”。只要你入选了则受给你职位,没有取得职位的都称为“教画”学生。

据说画家创作时得先呈上“样稿”,徽宗时不时的还来审查指导。只有他才是“博导”级别的,审核通过了才可以加工完成。要不然这一点儿都不行那就从头再来吧。

宋徽宗不但亲自教学,对教学的要求也是非常严格的。此外,他命人每隔十天把宫廷里所藏名画,挑出两幅送到画院里供大家临摹,供大家学习。

要求画家们深入观察写生。有这么一回,皇宫宣和殿的荔枝树结果子了,恰好有一只孔雀在荔枝树底下。于是徽宗把画家们叫过来,这就是题目了,你们画吧。

各显神通画作一一呈现以后,宋徽宗都不满意摇晃着脑瓜子就说了:“孔雀登高必先举左脚”,就是说孔雀卖腿的时候肯定是先卖左爪子。你看你们画的都是先抬右脚,这些学生们说您是皇帝,您说什么就是什么呗。它哪有什么规律呀?

后来宋微宋让他们仔细观察,结果这些门生经过反复观察最终是心服口服。我的个天哪还真是如此哎!大家伙大为叹服,要不说这个宋徽宗是“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

他要是不当皇帝好好当一个画家,才是真符合他的兴趣爱好,或者说是他的擅长。

还有一回有一个“画生”给皇帝呈现了一幅画,画得是一幅月季,宋徽宗看完以后对其大加褒赏。大伙儿说这不就是一“月季”嘛,谁不会画呀。

我们的梅、兰、竹、菊、哪一张都比他画的好,您怎么只表扬他呀?宋徽宗自有道理,说月季花并不是什么名贵的花,但是很少有人能够把它画好。

每月开花一回,但是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是早晨开花。还有傍晚开花的,花蕊、叶片都是不一样的,这幅画儿画的是春天正赏戏的时候,这个月季他跟当时的月季是不差分毫的,所以我得重赏。

您瞧观察得多仔细,要求的多严格,所以后来就培养了一大批成就斐然的画家。像什么“范宽、李唐、刘松年、苏汉臣、马远等等,宋代绘画也由此成了中国绘画史上一个高峰。

当时如果说您能买上一幅画,哪怕不是大将宋徽宗的,待到现在也够咱们在北、上、广、深换一套房子。

当时最有名的是哪幅画儿呢?很多朋友都知道那是我们的国宝《清明上河图》,



哎!不好意思您这儿答错了。其实是《千里江山图》也叫《千里江山卷》,它的作者是少年天才“王希孟”也是画院的学生。

他曾经几次把“样搞儿”呈给徽宗看,一开始画的没有西山没湖水,徽宗发现这是一个可造之才。便亲授技法不到半年这幅画就完成了, 这时候王希孟才18岁。

而我们大家更熟悉的《清明上河图》也跟宋徽宗有很大关系。这幅画歌颂的是太平盛世,是一个历史长卷,张择端画完以后首先把这幅画就献给了宋徽宗,宋徽宗对这幅画也挺喜欢。



用他独创的“瘦金体”亲笔题写了《清明上河图》这五个字。但是后来他把这幅画赏赐给大巨,您就说吧,如果是真正特别喜欢的话哪舍得给别人呢。

可见在他的心里还是更加喜欢《千里江山图》的,在这儿给您做一个小小的提示,如果说您想听对于古画的解读《千里江山卷》您听谁的呢?要听“陈丹青”老师的。

《清明上河图》您去听“高晓松”的,高晓松虽然说不会画画,但是他讲述了这幅画背后的很多故事。如果想了解《富春山居图》建议您去听“蒋勋”老师所讲的。

有点说远了,咱们接着往下说宋徽宗他本人也创作了不少传世佳作。现如今流传下来的有20多幅,像《池塘秋晚图》、《柳鸦图》、《听琴图》等等,这都是各大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也是各大拍卖市场的顶级作品。



宋徽宗在写这个“天”的时候拉得特别长,寓意叫“天下第一人”。宋徽宗不但擅长画画,像什么吹、弹、笙歌、词赋,他在诗词方面也是颇高造诣。

他曾经亲自把自己的作品编纂成《宣和公祠》,可惜早已流失了。否则,肯定比乾隆御批施药强万倍。

宋徽宗在书法方面的成就大家都知道,著名的“瘦金体” 那字写的如刀子、如钩子、瘦金体是他独创的,而且写得确实不错。

所以说宋徽宗在艺术方面是全方位的。

另外,早在一千多年前他就开始进行文物收藏了,把皇家收藏的各类精品,分门别类编纂成书。而且宋朝的很多皇帝都是具有艺术细胞的,比方说宋徽宗的第九个儿子也就是南宋的开国皇帝宋高宗“赵构”,也是一个艺术家。精通诗词、音乐、擅长书法、绘画、并且鉴赏能力也特别高。

宋高宗的传世画作《蓬窗睡起图》精工雅致有着非常高的专业水准。你说高宗还有时间干这事儿?徽钦二帝被人给掳走了,画画能静心?唉!后世对他的评价叫“天纵其能、无不造庙”。

在这些高层领导的推动之下,追求精致生活也成了宋朝整个时代的风尚。宋朝那时候像什么瓷器、玉器、铜器、书法、绘画、造纸、印书都是尽善尽美的。

接下来咱们再来说说宋朝的玉器和瓷器。这些东西放到现在那就是国宝级别的,在大宋朝:

玉器是如何从礼器逐渐走入寻常百姓家的?

为什么留存于世的柴窑瓷器凤毛麟角呢?

宋朝有有哪些知名的笔墨纸砚?

下面,笔者继续为您讲述宋朝的玉器、瓷器和“文房四宝”。 中国人喜欢玩“玉”的风气其实就是打宋朝开始的,宋朝之前“玉”被当成“礼器”,像:王室诸侯、士大夫把“玉”当成是美德的象征。

几乎身上都会佩戴着一块玉佩。正所谓“君子无故、玉不去身”,而到了宋朝世俗化的倾向开始抬头,玉的实用价值和美术价值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理性大减,玩味大增”。可以说从宋朝开始玉器才真正地接近生活,走入寻常百姓家。玉成器有谁呢?最为著名的还是宋徽宗,简直是玉不离身。

而宋朝民间也出现了一大批能工巧匠,宋朝有一个画本叫《碾玉观音》。这里面主人公“崔宁”就是一个手艺精湛的玉雕师,俊王韩世忠请他雕了一座玉观音送给了皇帝。

就连皇帝对他都赞誉有加,玩儿“玉”的朋友都知道从宋朝开始就形成了专门的雕花。或者雕一些宗教题材的玉器作品,这两种题材的玉直到现在还是很多人玩儿的主体。

宋朝的玉器存世的不多,像今天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北宋《花形镂雕玉佩》、南宋的《玉荷叶杯》都是国宝级的藏品。

而宋朝的瓷器也开创了中国瓷器史的巅峰时代。至今被世人所传颂的五大名窑都是诞生在宋朝,宋朝的瓷器在质料、颜色、装饰做工等方面都有着神奇的造諧,在中国陶瓷史上可谓是“登峰造极”。

据说,本来后周世宗也就是“柴荣”曾经设计过一种瓷器,并且用自己的姓氏为它命名管它叫“柴窑”。这种瓷器清如蓝天,亮如明镜,薄如纸张,这种瓷器的釉质非常的滋润细腻,颜色精妙绝伦。

周世宗对这种瓷器的评价是“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可是等到柴荣死了他的手下有一个叫“赵匡胤”的把人家老柴家的孤儿寡母给踢到一边了,而他是黄袍加身。

他看着满红的柴窑瓷器一想,这都是前尘往事了,玩这东西干啥呢。于是下令把全部柴窑的瓷器统统给毁掉了,所以说“柴窑”到现如今只是一个传说。

如果谁告诉您说,我手里有一件柴窑的瓷器,你就踹他。 而赵匡胤即破坏,是又建设,他把柴窑给毁了,但是两宋时期涌现出了中国瓷器史上著名的“五大名窑”。

那么这些名窑瓷器是如何划分的?有什么样的精妙之处?我这儿就不给您说了,因为我不懂,不能跟您班门弄斧、不懂装懂。

您可以找出原来的“马未都”先生的百家讲坛,仔细听听。

说完了玉器瓷器接下来,再来说说宋版的图书。明代的造纸术、印刷术在宋朝是稳居世界第一的,宋朝人崇尚文化,流行刻书,像汴梁临安这些地方有不少的“刻书房”。

还出现了像“毕生”这样大师级人物,宋朝以前的图书都是以卷轴形式出现的。而到了宋朝出现了我们所说的“线装书”,宋朝的线装书纸墨精良,版式疏朗,字体圆润,做工考究。

只可惜这个纸是不好保存的,宋版图书流传至今的已经是十分的稀少了,所以在图书收藏界有这么一句话叫“一页宋版纸,比上一两黄金”。

宋版书如此金贵连带着宋朝的文房四宝,也备受后世追捧。

接下来简单给您说一下宋朝的“文房四宝”,也就是笔墨纸砚。宋朝最有名的笔就是安徽宣城,制笔名家“诸葛氏”家族,他们家制的笔在当时是全国第一。家族的代表人物叫“诸葛高”创造了一种广受欢迎的叫“无心散卓笔”。

笔头虽然说只有半寸,但是扎进笔管里边的毫毛却足足有一寸。根基扎得非常牢固,使用起来笔力持久,不秃不散。相当于宋朝的“万宝龙”,不仅如此这个笔上的毛不是普通的生蚝,不会那么生硬。

根据一些史话记载说这个“诸葛高”把笔做成以后,就放到蒸笼里蒸,取出来再悬挂在水瓮上好几个月。然后再到市场上去卖。

著名的大文豪苏东坡特别喜欢这种笔。今天我们用毛笔首推的是“湖笔”,其实当时湖州毛笔已异军突起。

说完了“笔”咱们再来说“砚”。用毛笔写字不跟现在水笔、圆珠笔似的,得蘸着墨来写,古人用的墨是由碳素单质,就是烟煤墨。还有动物胶相互调和而成,当然有的里面放一些香料,加工程序很复杂。特别是“铜烟或者漆烟墨”里边还会加入麝香、冰片、樟脑、珍珠等材料。



这样一来价格就上去了,人工制墨在魏晋时期早就有。曹操本人就是“墨”的收藏家。那个绿云写给陆基的信里就曾经就提到过,说“曹公藏墨数十万斤”这都成了收藏品啦。

魏晋南北朝时期有王羲之、王献之这么一批著名的书法家,还包括顾恺之、陆探微这些著名的画家,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些书画大家对于墨的嗜好有着接近于本能的痴迷。

王羲之就曾经说:“一日不闻墨香,三天不止食味” 不闻墨这个香味饭都吃不下去。

咱们再来说苏东坡他曾经也想鼓捣这个墨,在家里自己制墨。不过没有这个技术,不但没制成墨还险些把整栋房子给烧了。

但是苏东坡名气大呀,在杭州等地就出现了叫“苏轼墨”。只不过没有版权,就是打着苏东坡的名号,这属于是古代的虚假广告。

今天我们都知道用墨的话首推是“徽墨”,而微墨生产是始于南唐。河北的易水“奚氏家族”世代以“制砚”为生,渐渐名气就大了。咱们也知道南唐后主李煜特别喜欢书法、绘画、手底下人就进贡了,奚氏家族制作的“精砚”,李后主打开一看爱不释手,立刻把近臣招到身旁让大家来品评评这个砚。

那时太监在砚台里放了水,轻轻的研墨一股甜甜的幽香由淡变浓,逐渐在屋里弥漫开来了。众人这么一闻呐精神一爽,李后主大喜给了他们很高的赏赐,赐国姓。

所以以后“奚家”所制的砚就被称为叫“李砚。”除了李砚之外,宋朝的玉墨也是闻名于世。其中里面有《龙香记》。 这是历代收藏家所追求的瑰宝,砚台是一种耐用的文房用具,而墨呀、纸呀、这些都是消耗品。

砚台算是固定资产了,宋朝最有名的就是“端砚”、“歙砚”、“洮河砚”、还有“澄泥砚”这么4种。其中歙砚和澄泥砚是最受欢迎的。

笔墨砚说完了再简单说说“纸”。当时最有名的纸叫“澄心堂纸”,这是一种优质的宣纸,南唐后主李煜特别喜欢。

到了北宋时期擅长书画的徽宗皇帝也喜欢用这种纸,可是到了后来这种纸的具体做法就失传了。北宋以后有专门仿制的,但是都没有真货好。

咱们这趟“穿越之旅”的最后笔者给您说一个好玩儿的事儿:就算是结束了。

当时的文化人不是喜欢笔墨纸砚吗嘛,喜欢书法、喜欢绘画,所以说北宋的一些高级官员,他们在过生日寿拜时大家给他送“寿礼”。

寿礼有两样东西是必不可少的,一幅“寿星图”。另外还得有“贺寿文字”一份,后来“三省六部”的长官发现这“寿礼”太多了,同僚也送下属也送。

尤其是“寿星图”几乎都是千篇一律,这玩意儿也没什么收藏价值,最后形成了一个不成文的规矩。贺寿的文字甭管是贺寿词、诗词、留下这是一片心意。

至于说寿星图得给你退回去,仅作为一个礼数而已。本来也没什么大不了的,结果后来这个潜规则就出岔子了。

话说哲宗元佑年间,当时苏州有一个知州叫“王安里”说王安里您肯定不知道,但是他有一个哥哥叫“王安石”您应该知道吧。

王安里准备过生日了,下属赶紧准备“寿礼”。其中很多人压根儿就没有“寿星图”,因为给你送了你也不要,直接就还给我了。那干脆我就从家里随便拿一个画轴装到红色绣囊里,略作一下包装就代做“礼寿”不就行了。

反正就是走个形式呗,也没人打开来看。结果这位王大人不按套路出牌,不知道怎么了脑子一热命令仆人说:“这么着把那些“寿星图”都打开,都悬挂在厅堂当中,供宾客欣赏”。

为避免弄混,他又下令把“献画”人的名字标注在画轴下面。这个是张三的、这个是李四的、这个是王五的,这个命令一出来贺寿的宾朋们脸上变颜变色。

用现在“抖音”上一句话说“我的心态崩了”。 这画一挂再一看名字,大厅里可热闹了。这里压根儿就没有几张寿星图,有的是佛像图,有的是鬼怪图,没有一幅比较值钱的山水画。

万幸里面没有《春宫图》,王安里这么一瞧你们这整的是啥玩意儿?结果大家心里这个骂呀,都说王大人不按套路出牌。

送寿礼的时候谁还送真正的寿星图啊,早就不送了。您直接给我们退回去就行了呗。这可好全给打开了,王安里也很尴尬,于是就问仆人:“这个都挂全了吧”?有一个仆人说有一幅画没敢挂,因为上面是一个墓志铭是给“死人”写的。

王安里的心态当时也崩了,本来送诗、送画都是文雅之事,结果玩儿着玩儿着被他们给玩儿走样儿了。

各位读者朋友,整个假期带您穿越了大宋朝。不知道这趟旅程是否让您满意?笔者祝愿您在新的一年当中诸事顺心,全家幸福安康!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