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即将过去,春天马上就要到来。春回大地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天边日头。那是一切温暖的来源。古诗词当中对于太阳的描写也是数不胜数,不过今天读诗,被一句“远目随天去,斜阳着树明”惊艳了。



这句诗通俗易懂:我看着天边的太阳一路走,直到斜阳挂到了树梢。而此时整棵树就像是被点亮了一般,偷着一股温暖。

这两句诗出自宋诗人杨万里的《春日六绝句》

  远目随天去,斜阳著树明。
  犬知何处吠,人在半山行。



在这句诗中,“斜阳着树明”是一个相对冷门的太阳比喻。诗人没有直接描述太阳如何炽热或耀眼,而是巧妙地选择了“斜阳”与“树”的结合,通过“着树明”三字,展现了一幅夕阳余晖洒落在树梢,使得整棵树仿佛被点亮了的温馨画面。

这是一道绝妙的比喻句,在诗歌的抒情表达上别出心裁:

首先,诗句带给人强大的视觉冲击力:虽然这个比喻相对冷门,但它在视觉上的冲击力却不容小觑。



用文字展现画面最能凸显出诗人的表达能力和水平,当读者读到“斜阳着树明”时,很容易在脑海中勾勒出一幅生动的画面:夕阳的余晖洒在树梢上,金色的光芒与绿色的树叶相互映衬,构成一幅美丽的画卷。

其次,这句诗歌带给人深远的意境之美:我们都知道苏轼的“缺月挂疏桐”,这一句诗可以和苏轼宋词相媲美。诗句通过“斜阳”与“树”的巧妙结合,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意境。它不仅仅是在描绘太阳,更是在描绘太阳与自然界的和谐共生,以及这种和谐所带来的宁静美感。



再次这句诗表达出细腻的情感,给人带来多层次的人生体悟。斜阳代表着时间的流逝,毕竟已经日落西山,而树梢的明亮毕竟刚刚点燃,则象征着生命的活力。这种对比与融合,使得诗歌在表达时光流转、生命不息的主题时,更加含蓄而深刻。



有意思的是,很多诗人都用这个比喻来描写太阳。

比如刘沧《秋日望西阳》中的“潦收沙衍出,霜降天宇晶。远目随天去,斜阳着树明。”

比如苏辙《踏青》:“最怜人散西轩静,暧暧斜阳著树明”。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