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上,有很多穷苦的人,希望遇到贵人。
可是,我们会发现,一部分穷苦人,并没有得到帮助;一部分穷苦人,持续得到帮助。
同样的一批人,为什么境遇却天壤之别呢?
《菜根谭》里写道:“为恶而畏人知,恶中尤有善路;为善而急人知,善处即是恶根。”
诚然,人家愿意帮助的人,是有“善根”的人。
那些有善根的人,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但是他们报恩的方式,不是请客吃饭,送礼,而是契合施恩人的本意。
深度思考一下,就会发现,施恩的人,不差一顿饭,不缺少一份礼物,而是期待某种美好的结局出现。报恩的人,就是结局的制造者。
记住了,以下几种状态,是帮你忙的人,最期待看到的。
01
自立状态:人帮你一次,自渡一生。
北宋的苏轼,通过科考,做了官。
他一心一意工作,也对王安石变法,提出了很多质疑。
有人拿苏轼的文章做文章,让苏轼陷入乌台诗案,从而有了牢狱之灾。好不容易走出牢狱,他被贬黄州,人生一落千丈。
到黄州之初,苏轼灰头土脸,连住的地方都没有,薪水也腰斩了。
此时,还有另一个官员“张怀民”,也被贬到黄州了。
和苏轼不同的是,张怀民心态很好,仍然认真办公,心胸阔达,闲暇之时还常常游山玩水。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的夜晚,苏轼想起自己的遭遇,怎么也睡不着,就披着衣服起来,借着月色出门,走到张怀民居住的承天寺。
两个人一起散步,欣赏月色。彼此安慰。
过了一段时间,张怀民修建了一座亭子,在住所旁边。苏轼为亭子取名“快哉亭”。
带着一份快哉的心,苏轼坦然面对自己的遭遇,带着家人一起修建房子,种地。他还研究猪肉的做法,改善家庭的伙食。
苏轼在黄州,写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赋》等。
他还说:“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在人生的低谷里,遇到一个鼓励自己的人,随时可以打扰的人,默默关注的人,那就顺势站起来,别垂头丧气了。
人家渡你一次,你就自渡一生。这样的你, 让帮你的人,非常欣赏。
俗话说:“天雨虽广,不润无根之草;佛法虽大,不渡无缘之人。”
因为你努力扎根,茁壮成长,就差那么一点点雨露,人家见了,搭把手,何乐而不为呢?
钱流向不缺钱的人——因为在一直在赚钱;爱也会留下不缺爱的人——因为他懂得自爱。
02
静心状态:经历了低谷,不怨不恨。
再说一说苏轼,人生低谷的时候,总是有一个朋友跟随。
这个朋友,就是佛印。
表面上,佛印和苏轼一起吃吃喝喝。其实,佛印一直在努力帮助苏轼提升修为。
《东坡志林》里记载,有一天,苏轼嘲笑佛印,是一堆牛粪。佛印一点都不恼怒。
到家里,苏轼忽然明白:“自己的心中有污物,因此看人也像牛粪,太可悲了。”
还有一天,苏轼写了“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的句子,派童子送给佛印。
佛印回复:“放屁。”
苏轼就恼怒了,马上找佛印兴师问罪。
佛印说:“八风吹不动,一屁过江来。”
苏轼顿时羞愧不已。
经历了多次的对决,苏轼从一个浮躁的人,变成了一个禅意的人。就像他写的句子:“回首向来潇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当一个人浮躁的时候,是什么都干不好的,走出低谷是很难的。
如果一个人总是情绪化,那就没有几个人愿意帮助。毕竟,谁都不愿意带着怒气去交流,也不希望遇到冲动的魔鬼。
如果你可以心平气和地交谈,不因过去碌碌无为而懊恼,不因为当下困顿而烦躁。不疾不徐地努力,那么你很快就会发现,身边有人施以援手。
总要相信,静能生慧。静,就是渡心,赋予生命更多的阳光。
03
善良状态:自己变好后,常常渡人。
关于苏轼的善举,那就数不胜数了。
比方说,他被贬惠州,还倡建东新桥、监建西新桥,改善地方交通;注重农业生产,写了秧马歌等,记录农事。
还比方说,在杭州,治理疫情,推出了饘粥药剂、创建医院和清洁水源。
不管在什么岗位,都兢兢业业,把善意传递出去,让地方受益。
因为他爱民如子,所以他到任何地方,都被夹道欢迎。愿意帮助他的人,千千万万。
真正帮你的人,也许他很强势,更不要你回报什么。但是你可以把他的善意,传递到社会上去,放大好声音。
你站起来之后,给了社会恩惠。如果千千万万个“你”,都这样,社会就变成了美好的人间。
人,借助他人的光走了很远的路,后来也点亮了一盏灯,让周围的人不迷路。千万不要用把恩惠,独自吞掉了。
创造温暖是本事,传递温暖也是。
04
《我在哈佛学到的人脉课》中有一段话:“我们结交人脉的目的绝非为了投机取巧、安逸地生活下去,而是为了借助人脉的力量登上施展抱负的舞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如果一天,你抱怨为什么没有贵人。那就内观自己,贵人为什么要来?
贵人不是完全无条件帮你,而是图你一点什么。
当然,他们不图你一顿饭,这年头,应酬太多,大家都忙;也不图你一点礼物,礼尚往来也很繁琐,有的人怕你贿赂。
所谓帮忙,不是单方面的施舍,应该是一盏灯点亮一盏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