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无所畏惧2》中,梅大梁是个德高望重、泰山北斗一样的法学前辈、业界大咖。
她创办律所、教书育人,门生遍泾北、桃李满天下。在梅大梁无数的学生之中,得意弟子只有两人——一个是方丽虹,一个是许卓。
在两名爱徒之间,又以许卓最得梅大梁偏爱。在他人生的剧本中,梅大梁始终扮演着导师和恩人的角色。
许卓创办律所,离不开梅大梁的支持;许卓被判无罪,离不开梅大梁的辩护;许卓参与铸成案,离不开梅大梁的提携。无论是高光时刻,还是危急关头,扶持许卓、伸出援手的人总是梅大梁。
恩深似海,义重如山。梅大梁对许卓掏心掏肺,谁料最终却意外栽在了铸成案上——而出卖梅先生、背刺梅大梁的人,正是她最看重的徒弟许卓。
在被陷害后的十年里,梅大梁一直在暗中调查、寻找真相。按照她的理解,构陷自己的小人一定来自良诚所。毕竟,当初为了办理铸成案,更为了敲打律所的后辈,她有意撇开了良诚所的同僚,选择了声名未彰的许卓。
在梅大梁看来,如果有人恶意构陷,那么只有良诚所的人才有动机。然而,她无论如何也想不到,当年当面弯腰、背后捅刀的人却是许卓。
按照梅大梁的说法,许卓和自己目标一致、利益捆绑。当时的他,事业上刚刚起步,铸成案的成败对他尤为重要。何况,许卓这人向来热心公益事业,视金钱为粪土,因此出卖恩师的事情他肯定干不出。
不过,陈硕有一句话说得很好,目标一致的两个人,未必在利益分配上就能达成一致。就像罗英子说的那样,“利益一致,看似两个人站在同一战线,可如何分配利益,也同样能使两个人的关系分崩离析。”
在表面上看,许卓与梅大梁在铸成案上属于利益共同体。然而,世上有太多的团队,在打江山时能够同甘共苦,一旦坐江山就立马反目成仇。
做蛋糕是双赢交易,但分蛋糕是零和博弈。梅大梁吃肉、许卓喝汤,在这样的利益分配下,许卓出卖恩师就有了可能。为了能够最大程度地获取利益,许卓陷害了梅大梁夫妇。
梅先生跌倒,许律师吃饱。嘴巴会说谎,但事实不会。毕竟,谁获利最多、谁嫌疑最大。许卓的第一桶金,正是源于铸成案。
故事讲到这里,一切豁然开朗。许卓与梅大梁由于利益分配产生矛盾,为了能够多分蛋糕,他果断出卖了梅大梁。
不过,这远远不是故事的全部。作为剧中少有的人间清醒,邱华在谈及许卓背刺梅大梁的动机时,她曾与罗英子之间有过这样一段发人深思的对话。
罗英子:你说梅先生夫妇一直都很支持他,他何苦要捅自己恩人一刀呢?
邱华:恩人?许卓希望自己有恩人吗?据我所知,许卓第二个案子的辩护人,就是梅大梁夫妇。古人说,大恩不言谢,深恩几近仇。大恩没办法报,那就想办法把恩人杀掉。梅大梁夫妇性格一向强势,你觉得他们会怎么对待一个,受恩于他们,又穷困潦倒的年轻人呢?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往往都是基于互惠法则。你请别人吃饭,别人请你唱歌;你给别人添堵,别人让你出丑。所有人对于他人的施恩,都是先给予、再收获。
如果我们给了他人超出回报能力的恩惠之后,对方往往会产生心理焦虑和道德包袱。升米恩、斗米仇就是这样诞生的。施恩也要讲究基本法,一旦给予对方的超出必要的限度,就会产生过犹不及的效果。
大恩不言谢,深恩几近仇——正如邱华说的那样,在许卓的世界里,梅大梁就扮演着大恩的角色。她亲自辩护为他脱罪、她一手扶持帮他开办律所,她带着一文不名的许卓搞事业、办大案、赚大钱,梅大梁对许卓的恩惠过多,无以为报的他只能除掉恩师。
如此一来,许卓就能快速让卸下心理包袱,不用产生无法报恩的愧疚感和负罪感。因此,施恩图报的前提是对方有能力报恩,如果被施惠人无力回报,及时放下、快速翻篇才是最正确的做法。
1951年,曾经叱咤风云、一手遮天的青帮大佬杜月笙步入了人生的倒计时。在临死之前,他拿出了所有的欠条和借条,当着全家人的面付之一炬、全部烧毁。
欠债还钱,天经地义。曾经的杜月笙,呼风唤雨、威风八面,如今的杜家早已经风光不再。这些巨额的借条,是杜家人安身立命的全部希望,杜月笙却不顾家人反对,一把火烧了一整箱的借条。
当时的杜月笙对家人说,大恩如大仇,我这是在救你们的命。
作为上海滩曾经的风云人物,杜月笙深知,如今的杜家早已经今非昔比,留着巨额的欠条只会给家人招致杀身之祸。杀掉欠条,反倒为所有欠下杜家债务的人松了口气、卸了包袱,在杜家需要帮忙时,他们自然会力所能及、出手相助。
施恩于人,不能总放在心上、挂在嘴边,最好的办法是忘记。梅大梁与许卓,大恩犹如大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