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龙山颂》是刊刻于东汉延熹七年(公元164年)十月的一方碑刻,全称《元氏封龙山之颂》,又称《封龙山碑》和《封龙山之颂》等,无撰书人姓名,隶书。原在河北元氏县王村山下,已下落不明,现有重立碑存于河北元氏县封龙山双龙寺。

《封龙山颂》无额无穿,碑文15行,每行26字,记述常山相蔡爚、长史沐乘等修祠祭祀封龙山以求国富年丰之事。《封龙山颂》气魄雄伟,书法方正古健,点画之中有篆籀之意,粗犷俊朗,有独特的阳刚之美;与《石门颂》、《西狭颂》和《杨淮表纪》等同属一路。为著名汉碑之一,前人对此碑的书法评价很高。清杨守敬《激素飞清阁评碑记》谓其:“雄伟劲健,《鲁峻碑》尚不及也。汉隶气魄之大无逾于此。”

东汉隶书《封龙山颂》欣赏


01▲元氏封龙山之颂。


02▲惟封龙山者,北岳之

《封龙山颂》的结体方正,较一般汉隶字形略方,但结字紧凑而有宽松之感,方正而有活泼之妙,隶法中有篆书遗趣,古意盎然。如第二行“处”字变隶书一般的上下结构写法为左右结构。第三行“旧”字基本上运用了篆书的结体,而用笔上则是隶书的笔意。第七行“时”字左旁“日”字变一般两旁并列的写法为向右倾斜,右旁的笔画大都表现出一种圆弧形的感觉,以配合“日”字的斜度。

同时,用笔精细劲遒,直而不肆,弯而不柔,转折方圆皆备,悬针钝错并施,笔意和谐统一。如第三行“燿”字右旁上部用的是方笔而下部则是篆书用笔的那种“圆”,气韵高古,不是写“肉”一点儿就算“圆”了。第四行“典”字第三长横画,没有简单地做平直一线的处理,而是从起笔处开始,向上拱去,有一弧度,结体、用笔就顿时显得丰富了许多;“祀”字左旁中下一笔悬针垂露之意尽显,而其左右撇捺两笔却短促有力,截铁钝钉。此外,章法疏朗大度,密而不挤,疏而不散。全篇分段书写,下部更显空灵。


03▲英援,三条之别神,分


04▲体异处,在于邦内。磥


05▲硌吐名,与天同燿能


06▲烝云兴雨,与三公、灵


07▲山协德齐勋。国旧秩


08▲而祭之,以为三望。遭


09▲亡新之际,失其典祀。


10▲延熹七年,岁贞执徐,


11▲月纪豕韦,常山相汝


12▲南富波蔡[日龠]、长史甘


13▲陵广川沐乘,敬天之


14▲休,虔恭明祀。上陈德


15▲润,加于百姓,宜蒙珪


16▲璧,七牲法食。


17▲圣朝克明,靡神不举。


18▲戊寅诏书,应时听许。


19▲允勑大吏郎巽等,与


20▲义民修缮故祠。遂采


21▲嘉石,造立观阙。黍稷


22▲既馨,牺牲博硕。神歆


23▲感射,三灵合化。品物


24▲流形,农寔嘉谷。粟至


25▲三钱,天应玉烛。于是


26▲纪功刊勒,以炤令问。


27▲其辞曰:天作高山,


28▲寔惟封龙。平地特起,


29▲灵亮上通。嵯峨[山束]峻,


30▲高丽无双。神燿赫赫,


31▲理物含光。赞天休命,


32▲德合无疆。惠此邦域,


33▲以绥四方。国富年丰,


34▲穑民用章。刻石纪铭,


35▲令德不忘。


36▲□□□□□元氏郎巽、平棘李音,


37▲史九门张玮、灵寿赵


38▲颖,县令南阳□□□□□□□□韩


39▲林□□纵至,石师□


40▲文造,仲张□绛伯王


41▲季……

图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