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神奇的中药世界里,生地和熟地就像一对双胞胎,它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又各具特色。了解它们的区别,对于我们选购和使用这两味中药有着重要的意义,下面就从各个方面来深入认识一下吧。

加工炮制

生地和熟地都来源于地黄的块根,但它们的加工炮制方法不同。生地是采挖后经过简单处理,去除杂质,洗净并干燥而得,即干地黄;熟地则是通过生地加黄酒拌、隔水蒸等复杂程序加工而成。

性味

生地:味甘、苦,性寒。这种特性使其具备清热凉血和一定的滋养功效。

熟地:味甘,性微温,滋补作用更强,侧重于滋补肝肾、养血滋阴。


功效

生地

清热凉血

温热病热入营血,致壮热神昏、口干舌绛时,生地可清血中热邪。如热毒引发高热且有斑疹,生地能清热凉血使热退疹消。

养阴生津

因高热、大汗等耗伤津液,出现口渴咽干、肠燥便秘,生地可滋养津液,缓解口渴与便秘。


熟地

补血滋阴

对于血虚萎黄、眩晕、心悸失眠等血虚症状,以及肝肾阴虚所致腰膝酸软、盗汗遗精,熟地能补血、滋养肝肾。

益精填髓

对肾精不足引发的耳鸣耳聋、须发早白有调理功效,可滋养肾精。

代表名方

生地代表方

● 清营汤

1、组成:

犀角(水牛角代)、生地黄、元参、竹叶心、麦冬、丹参、黄连、银花、连翘。

2、功效:

清营解毒,透热养阴。

3、临床应用:

常用于治疗温热病,热邪内传营分,出现身热夜甚、心烦少寐、时有谵语、目常喜开或喜闭、口渴或不渴、斑疹隐隐、舌绛而干、脉细数等症状。在这个方剂中,生地用量较大,发挥着清热凉血、滋阴的关键作用,与其他药物配伍,能有效清除营分热邪,滋养营阴,防止热邪进一步深入血分。


熟地代表方

● 四物汤

1、组成:

熟地、当归、白芍、川芎。

2、功效:

补血调血。

3、临床应用:

这是补血的经典方剂,用于治疗营血虚滞证。比如女性月经不调,出现月经量少、色淡,或闭经不行,还有头晕目眩、面色无华、唇爪色淡、舌淡、脉细等血虚表现,以及伴有脐腹作痛、痛如针刺等血滞症状。熟地在其中主要起到补血滋阴的作用,为整个方剂提供了充足的血液滋养物质,与其他三味药配伍,使补血而不滞血,行血而不伤血。

加工炮制

1、生地

脾胃虚寒、大便溏薄、阳虚阴盛者忌用,因其性寒会加重病情,如加重胃痛、腹泻。

2、熟地

气滞痰多、脘腹胀痛、食少便溏者不宜用,因其黏腻碍消化,使用时可配健脾理气药。

食疗方推荐
生地食疗方
生地粥

1、材料用量:

生地黄 30 克(鲜品 60 克)、粳米 100 克、冰糖适量。

2、做法:

将生地洗净切片,加水煎汁,去渣后与粳米同煮,粥成后加冰糖调味。

3、功用:

清热生津、凉血止血,适合热病津伤、低热不退、消渴口干、大便干结者。

生地藕汁饮

1、材料用量:

生地黄 20 克、鲜藕 150 克、蜂蜜适量。

2、做法:

生地煎汁,鲜藕榨汁,两汁混合后加蜂蜜搅匀。

3、功用:

清热凉血、滋阴润燥,可缓解鼻出血、牙龈出血等血热出血症状,也可用于热病伤阴的咽干口渴。

生地玄参汤

1、材料用量:

生地黄 30 克、玄参 20 克、冰糖适量。

2、做法:

生地、玄参加水煎汤,去渣后加冰糖。

3、功用:

清热养阴、解毒利咽,用于治疗咽喉肿痛、口干舌燥等热毒上攻或阴虚火旺之证。

熟地食疗方
熟地猪蹄煲

1、材料用量:

熟地 30 克、猪蹄 2 只、姜片、葱段、料酒、盐适量。

2、做法:

猪蹄洗净剁块焯水,与熟地、姜片、葱段、料酒一起放入砂锅,加水炖煮至猪蹄熟烂,加盐调味。

3、功用:

滋阴补血、填精益髓,适合女性产后血虚、腰膝酸软、面色萎黄者,以及中老年人肝肾不足、筋骨无力者。

熟地山药粥

1、材料用量:

熟地 20 克、山药 100 克、粳米 100 克、冰糖适量。

2、做法:

熟地煎汁,山药去皮切块,与粳米一起煮粥,加入熟地汁和冰糖。

3、功用:

健脾补肾、滋阴养血,可改善脾胃虚弱、食欲不振,以及肾阴虚所致的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等。

熟地核桃饮

1、材料用量:

熟地 20 克、核桃肉 30 克、红枣 5 颗(去核)、红糖适量。

2、做法:

熟地、红枣加水煎汁,核桃肉碾碎,药汁与核桃肉混合后加红糖。

3、功用:

补肾益精、养血安神,对于肾精亏虚的腰膝酸软、失眠健忘,以及血虚的面色无华有调养作用。

加工炮制



1、颜色

生地呈棕黑色或棕灰色,色泽较浅且不均匀,有纹理;熟地乌黑发亮。

2、质地

生地质地硬且有韧性,不易折断;熟地质地柔软、黏腻,易折断,手触有黏感。

3、气味

生地气味淡,微甜带苦;熟地有浓郁酒香且味甜。

了解这些知识,我们就能更好地辨别生地和熟地,无论是生地的清热凉血,还是熟地的滋补肝肾,它们都在中药领域有着独特的价值,相信你对它们哪个更受青睐已经有了自己的答案,在养生保健中更合理地运用它们。

审稿专家:广东药学会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魏理主任

一审专家:广东药学会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朱莎

二审专家:广东药学会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江国杰

作者: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主管药师 廖永丽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