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义救国军在广德

作者:徐厚冰

忠义救国军为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军统局领导的特务游击武装。 1937年8月13日淞沪抗战爆发后,为了加强组织领导广大民众支持抗战,蒋介石于9月4日电令成立“苏浙行动委员会”于上海。委员是戴笠、宋子文、张治中、吴铁城、俞鸿钧、杜月笙、杨虎、钱永铭、刘志陆、贝祖诒、吉章简、蔡劲军、俞作柏。戴笠、杜月笙、刘志陆三人为常务委员,书记长戴笠。①

1938年5月,忠义救国军总指挥部于汉口成立(后迁安徽屯溪),戴笠兼总指挥,俞作柏副之。原苏浙行动委员会所属江山浙,骤然把“忠义救国军”上升到军级或比军级更硬的高度。与此同时,原苏浙行动委员会的江山、浙西大队改编为“忠义救国军”教导二团(也称第二支队)。1945年8月18日被收编,改为交通警察总队。“忠义救国军”退出历史舞台。②③



一、忠义救国军在广德的概况

1940年春,忠义救国军总指挥部驻柏垫(今广德市柏垫镇)桥头,1941年移驻卢村(今卢村乡)王岭,这时,陆续归来的残部与内地新收兵勇聚集达万人,除组成总部与直属部队人员外,其余约7000来人,初编为3个建制团,分布在广德附近整训与补充装备。总指挥部设政治部、调查室及参谋、军需、副官、军械、军法、军医等处,兵力有3个纵队,每纵队辖两个团。1943年又扩充三个团,又在三省的边界处设立了3个办事处,1943年日军犯广德,总部迁宁国万家桥。④


(黄朋供图)

1、第一任,总指挥是中将俞作柏

1938年5月任。杨蔚为副总指挥,文强为政治部主任,收集了流落各地的散兵游勇与地方上的流氓地痞,组成了这支特务武装,下辖21个支队,共两三万人(其中在广德部署了七千余人)。其中以汤毅生为首的第一支队、罗国熙为首的第二支队、阮清源为首的第三支队、杨卓夫为首的第十支队人数较多,实力较强。

2、第二任,中将总指挥就由周伟龙

1941年1月1日,周伟龙到忠义救国军总指挥部设在广德戈村出任。到任后,将总指挥部迁移到广德王岭山区中,以无线电为主进行遥控指挥。改支队为团,并设“办事处”、“干教队”。

第一团,由团长王春晖、副团长汪浩然、团附王力忠等率领,在皖南南陵、泾县等地的青弋江两岸附近沦陷区活动。

第二团,由团长罗国熙、副团长李骧、团附薛涤愁等率领,在南京附近的溧阳、金坛等城区活动。

第三团,团长阮清源,在京沪杭三角地区活动。在江阴立住脚跟后,有相当大的发展。

第四团,文德为团长。由少将高参文德,赴湖南招收志愿官兵组成,招了约2000名新官兵,于1943年冬开到安徽广德点收、整训。

第五团,团长黄龙,是周伟龙的外甥,高傲跋扈。

第六团,团长黄天存,江西兴国人,黄埔四期毕业,是周伟同期同学。

办事处。派少将高参石树勋,在浙江兰溪诸葛镇上设立了一个“忠救军”后方办事处,1940年冬,办事处7个独立营的新官兵招齐了,后方办事处也撤销了,随即开赴安徽广德韦村整训。1941年夏初,这7个新兵营改编为第三任少将代总指挥是阮清源。第四任中将总指挥马志超。

干教队。1941年4月,周伟龙又在孝丰章吴乡玉皇山(与广德县交界)办过3期“干教队”,成立有5个队,学员有600人。

3、第三任,少将代总指挥阮清源

阮清源,字亚臣,浙江嵊县人,毕业于杭州警察学校特警班,是戴笠的得意门生。阮清源继续推行前任尚未实施的扩大该军组织的措施(时在1942年夏)。在总指挥以下增设3个纵队指挥部和9个团。

4、第四任,中将总指挥马志超

马志超,陕西人,黄埔一期毕业。1943年10月9日抵达王岭,因日寇窜入广德境内,总指挥部位置转移到桃山(今属卢村乡)向建平村,教导队先在杨滩小解村,后到柏垫粮长。随后忠义救国军迁到宁国县万家桥,并决定首先整编扩充队伍。1944年春,驻王岭人员全部撤出。⑤⑥⑦

二、抗日活动

1、忠义救国军在广德抗日

1940年10月(原文献载“1941年冬”,有误),日本军队又大举侵犯广德,忠义救国军教导第一团王春晖部奉命守城,寡不敌众,广德再次失守被日军占领。当时三十二集团军总司令上官云相,在电话中训斥忠义救国军总指挥周伟龙,而周伟龙又在电话中责备团长王春晖。王不服气,反骂周的指挥不当,一走了之,到大后方去找戴笠。周伟龙也无可奈何,乃任命王力忠为团长。不久日军自动撤出了广德城,一场风波,遂告平息。⑧



1943年10月2日,广德县城被日寇第四次沦陷,忠义救国军第一团与驻广德渝军进行了积极抵抗。3日、44日,日军又扫荡忠义救国军总指挥部所在地王岭,官兵损失惨重。

“日军快速部队于二日夜占领广德后,即于三四两日扫荡该地附近残敝,彻底覆灭渝方军事设施,其他各部队自北方及太湖西方前进,将渝方挺进第二队吴俟安及第四队之一部完全包围。四日晨起目东方地区向南方压缩包圈,予敌以溃灭打击。另一部队于三日到达广德南侧,四日转锋继续猛攻,当日下午包围某地之渝军,完成包围 之外廊包围阵,刻正展开激烈之歼灭战。又一部队与此相呼应,迫至广德背后,扫荡「忠义救国军」总指挥部所在地王领... ..”⑨



2、广德籍忠义救国军在抗日时期阵亡的官兵

张德源 ,广德人, 忠义救国军教导1团上等兵,1942年3月,在江苏抗日中阵亡,年仅19岁 。

洪飞 ,广德人, 忠义救国军教导2团8连见习准尉,1943年1月,在江苏抗日中阵亡,年仅28岁 。

黄志良 ,广德人, 忠义救国军2纵队1团5连上等兵 ,1943年10 月,在浙江抗日中阵亡,年仅21岁 。

匡英豪 ,广德人, 忠义救国军别动直属2大队上等兵,1942年2 月,在安徽抗日中阵亡,年仅19岁 。

李光明,广德人, 忠义救国军别动总部特务4连上等兵,1945年8 月,在浙江抗日中阵亡,年仅22岁 。

郑金林 ,广德人, 忠义救国军别动总部特务2连中士 ,1945年8 月,在浙江抗日中阵亡,年仅21岁 。⑩

三、向新四军投诚的“忠义救国军”在广德改编

“忠义救国军”二纵队四团二营的前身是“别动军”司令部特务营,于1945年初进入天目山以北、安徽广德以南参加反共内战。1945年7月13日,在该营营长姚建带领下,在浙西汤口村向我新四军苏浙军区三纵九支队投诚,陶勇司令员和秘书苏云热情接见了投诚的官兵。

7月15日,新四军九支队及投诚的“忠义救国军”二纵队四团二营,经过杭垓到达广德大柏店(今广德柏垫镇)。抵达大柏店,起义部队受到军区参谋长刘先胜等人的热烈欢迎。不久,该营正式编入苏浙军区游击支队,后改为三纵特务团,姚建任副团长。⑪

四、曲线救国

1941年初,“忠救军”总指挥周伟龙建“忠救军澄锡虞行动总队”,高应潮担任副总队长,苏沂山担任大队长。1941年春,派他的胞弟高生宝率领一部分官兵到安徽广德王岭“忠救军”总部军官队受训,受训完毕,并由“忠救军”配发给他们一批武器,返回青阳。以“忠救军”名义打着“曲线救国”的旗子与汪伪政府勾结,积极反共。⑫

五、“忠义救国军”与我军“摩擦”

1、在广德与我军“摩擦”

1945年2月,新四军第一师师长粟裕于农历年前亲率所部,由苏北南渡至荡山与第六师第十六旅王必成部汇合。“忠义救国军”在孝丰杭圩与广德韦村、小柏店等广德地区,与我第十六旅展开了大规模“摩擦”,使得我军伤亡4千余人。

其中,如2月12日,天目山第一次反顽战役打响前夕,我新四军第三纵队第七支队将在广德正南上堡里顽“忠义救国军”一部击溃。

又如3月3日,由“忠义救国军”向孝丰西北的广德牛山、八卦山进攻,4日至6日,战斗十分激烈,许多阵地反复争夺。6日晚,苏浙军区各守备部队先后发起反击,并将忠义救国军击退。⑬⑭

于今,在广德牛山风景区,建有“新四军牛山反顽战斗纪念馆”,它向人们述说着“忠义救国军”参与与我新四军“摩擦”那段罪恶的历史。


(牛山反顽战斗纪念馆)

2、在广德消极抗日

1943年至1946年底,姜达绪任广德县长期间,积极“反共”,消极抗日,与敌52师、忠义救国军勾结,挑起了广德牛头山、长兴青峴岭战斗。其中,在新杭牛头山一战中,严成志营长等十二名新四军战士壮烈牺牲。迫使我新四军不得不先后发动了“天目山三次反顽战役”。⑬

六、“忠义救国军”干预地方政府

1943年3月下旬,戴笠秘密来到广德,在忠义救国军于王岭办的训练班“视察”以后,3月29日,戴笠向安徽省主席李品仙发电报,提出撤销时任广德县县长龚少陶的职务,保举同乡、时任忠义救国军军法处长的姜达绪任广德县长。

姜达绪如愿当上了广德县长兼广德中学校长。戴笠之所以保举自己的同乡、亲信姜达绪坐镇广德,是因为在当时苏浙皖边的抗日形势背景下,欲与新四军抢夺“地盘”——这也为广德人民埋下了“祸根”。⑮

【结束语】

在抗日战争的背景下中,戴笠积极扩充军统直辖武装,忠义救国军由此而生。它在抗日战争时期,常年活跃在苏浙皖一带,并多次与日伪军爆发激战,牵制了大量日军,有力地支援了内地抗战,为抗战的胜利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是,忠义救国军必定是国民党统治下的武装部队,特别是抗日胜利后,与我军抢占抗日成果,与我新四军多次发生摩擦,犯下了许多罪行。因此,我们要用历史辩证的眼光,看待忠义救国军在广德的活动。⑯

【参考文献】

① 《革命史資料》,1986年第1期(總第1期),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1月 。

②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 編《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彙編 》,第5輯第3編 軍事(1),《蔣介石為收編忠義救國軍控制滬杭寧地區代電(1945年8月18日)》,南京,鳳凰出版社,第551頁。

③安徽省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安徽近現代史辭典》編委會編《安徽近現代史辭典》,二(組織建制),《忠義救國軍》,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90年,第175頁。

④廣德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編出版社《廣德縣誌》,第二十一章(軍事·駐軍),《忠義救國軍》,1996年,北京,方志出版社。

⑤全國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文史資料存稿選編》,抗日戰爭(下冊) ,《閩浙贛抗戰》,吳舜法《第五十二師和忠義救國軍在皖南(1983年撰)》 ,2002年。

⑥浙江省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 編《浙江文史集粹》,第1輯,《政治軍事卷》(上冊), 翁養正《我所知道的“忠義救國軍”》,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12月,第346-354頁。

⑦王國林著,浙江省臨安市政協 編《臨安文史資料 第6輯 》,天目抗日之一《·東南抗戰前哨》,2001年,第250頁。

⑧全國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文史資料存稿選編》,抗日戰爭下冊《閩浙贛抗戰》,吳舜法《第五十二師和忠義救國軍在皖南(1983年撰)》 ,2002年。

⑨《南京新報》,1943/10/07,東京六日中央社電《日軍佔領廣德後緊縮包圍圈,正展開激烈殲滅戰中》//《申報》上海版, 1943/10/07 ,《廣德南方十五公里》。

⑩李強、任震編《抗戰陣亡將士資料彙編》,第4冊,安徽省《廣德縣》,北京,國家圖書出版社出版,第435-449頁。

⑪中共浙江省委黨史研究室《浙西抗日根據地》,俞炳輝《“忠義救國軍”一部的新生》,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12月,321-327頁。

⑫全國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 編《蔣記特工揭秘》,《忠義救國軍與汪偽軍隊的勾結》,2006年5月,第175頁。

⑬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彙編 》,第5輯,第2編,《政治》(3),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三十四年四月十四日印製《忠義救國軍馬志超等部與新四軍粟裕部在浙東天目山一帶戰報摘要(1945年2月)》,北京,鳳凰出版社,1994年,第118頁。

⑬《粟裕傳》編寫組《粟裕傳》,第十章 ,《進軍蘇浙皖》。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07年7月1日。

⑭《粟裕戰爭回憶錄》,第九章, 《向蘇浙敵後發展和天目山戰役》,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8年11月,第1版。

⑮徐厚冰《這位廣德縣長兼任廣德中學校長是個大特務》,百家號“文薈軒”, 2024-05-04 16:06。

作者:徐厚冰,安徽省网络作家协会会员,宣城市文史研究会会员。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立删,谢谢!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