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陈毅深陷“黄花塘事件”的风波中,这件事本身的起因并不严重,但是因为陈毅和饶漱石两个人性格都比较火爆。

在后续的问题讨论中产生了一定不好影响,对于这种部队两个主要领导产生争执的事情,在战争年代是并不少见的。



可眼下正值抗日战争年间,新四军本就身陷敌后。

不仅要对付日本人,还要随时注意着周边国民党部队的动向,避免“皖南事变”第二次上演。

外部的危险境地是不允许内部出现任何问题的,因此为了平息这场风波,中央就决定让陈毅来延安。



这就有了陈毅在“黄花塘事件”中灰溜溜离开的局面,并且根据陈毅后来的回忆,当时自己住的地方原本挺热闹。

战友们有事没事还会上门看望和闲聊,那段时间是真正的“鬼都不上门”。



然而就在陈毅去往延安,许多人为陈毅未来的政治命运担忧的时候,后来突然传来一个消息。

陈毅在七大上当选中央委员了!

那么,有关这件事都有着怎样的详情?陈毅又是因何担任中央委员的?



一 工作中产生矛盾

1943年,陈毅和饶漱石在工作上产生摩擦以后,身在延安的中央领导人们很快就得知了这一消息。

只是一开始大家都觉得工作过程中拌两句嘴,吵架也是很正常的事。

毕竟大家都是革命战友,事后冷静下来就会缓和关系。



可当时的实际情况却不是这样的,不管是饶漱石还是陈毅,在党内都有着很深的资历。

并且在性格上都是不服软的,所以争执越发严重起来

等到毛主席正式重视这件事的时候,饶漱石已经率先把一封电报发到了延安,向毛主席“告状”了。



陈毅知道这件事,就本着自我批评和缓和关系的角度也给毛主席发去一封电报。

声称自己和饶漱石之间只是工作上的一点分歧,只要话讲开了,一样能够为革命大业协力合作。



相比于饶漱石的激烈言语,毛主席对于陈毅的态度非常赞赏,觉得陈毅很懂得大局,能够率先退一步海阔天空。

可眼下饶漱石有点不依不饶,这就好比两口子吵架,现在一个人正在气头上。

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两个人先分开,等到彼此冷静下来再商议问题



毛主席已经确定了这件事的解决办法,于是特意给陈毅回电一封。

表示此次事件虽然影响不好,但是也是合乎常理的,是可以改正的。

随后毛主席对陈毅提出第二点建议,那就是希望陈毅能来延安参加接下来的七大会议



在延安停留一段时间,后面再回华中工作。

毛主席这封电报并不是下命令,而是在后面加上了一句“以上提议请考虑见复”,意思说得简单一点,就是我建议这么做。

陈毅当时的处境已经有点尴尬了,因为在过往自己住的地方,有事没事,战友们还会上门看望和闲聊。



但在最近,大家好像都有点害怕他,所以住的地方也是冷冷清清的。

用陈毅自己的话来说,就是那段时间连“鬼都不上门”的地步。

在这种处境下,陈毅决定接受毛主席的建议,到延安生活和工作一段时间。



一是为了平息这场风波,毕竟自己都离开了,对方就没必要再不依不饶了。

其次就是在七大筹备期间多听听毛主席等领导的谈话,加深自己对眼下革命形势的了解,就当是去延安学习的。

毕竟毛主席也说了,以后还是要再回华中的。



二 陈毅到延安

于是在接到毛主席的电报以后,陈毅找人交接完工作,就收拾好行李出发了。

虽然陈毅心宽,觉得这件事也没什么大影响。

但在一些不明真相的人看来,陈毅是灰溜溜离开的,有一点被撵走的嫌疑。

并且他



们也不知道陈毅去延安是干什么,就猜测可能毛主席要当面批评他。

而另一方面,陈毅一路上心情还是相对沉重的。

因为距离上次见到毛主席已经过去十年时间,这十年间有着太多磨难,太多从中央苏区离开的战友都不在了。



其次,让陈毅心情沉重的一点,就是他自己也觉得在“黄花塘事件”中受到了莫名指责,心中有点委屈,急需找到毛主席诉苦。

可等到风尘仆仆赶到延安以后,再和毛主席讲起这件事的时候,主席的态度让陈毅有些惊讶。



毛主席知道陈毅想讲清楚自己与饶漱石之间的问题,就提前告诉陈毅。

如果要谈济南战争和华中抗战的事情,讲个三天三夜自己也愿意听和讨论。

但如果是讲陈毅和饶漱石之间的事情,毛主席的意见就是一个字也不要提



因为关于这件事,毛主席从饶漱石和陈毅发来的两封截然不同的电报里,就已经知晓了大致脉络。

再加上现在陈毅已经到延安了,这件事就算翻篇了。

再讨论下去只会加深矛盾,而毛主席对陈毅也表示出了一定的谅解。



毛主席直接告诉陈毅,饶漱石的那封电报就在他这里,要是陈毅想看自己可以给他,但是不建议他看。

主席在这里是表现出极高智慧的,这封电报在自己这里一提出来,毛主席就表达清楚了自己的想法。

要是不相信陈毅,而是相信电报里的内容,又怎么会有让他“翻篇”这种做法。



陈毅在听了毛主席话以后决定不看电报,主席见他不再追究,夸赞了陈毅一句话:

“我欢迎你这个态度。”

随后一段时间里,陈毅开始整理其在华中地区的工作经验,主要集中在反日军扫荡和清乡这些问题上的战斗经验。



毛主席见陈毅放下了这件事,就在党内为“黄花塘事件”下了最后定论。

陈绕争论属于工作性质问题,已经解决,往后谁也不能再提。

三 成为七大委员

往后的工作过程中,毛主席也十分关注着陈毅的思想和生活情况。



不仅时常找他传授工作经验,还批准他到医院治病休息一段时间。

除了这些生活上的关照以外,有关陈毅的职务上,毛主席让他继续指挥新四军进行抗日战争,并且邀请陈毅参加军委会议。



这些举动无不向外界透露出一个信号,那就是陈毅看似“灰溜溜”的从华中离开,但真实情况是依然得到重用,依旧是一名好同志。

陈毅对此深受感动,在工作上越发努力,整日往返于军委总部和住所之间,最后整理自己这段时间的工作经验和思想转变情况。



陈毅为此特意向毛主席写了一封信,表示到延安以后,多与人谈话,参加会议,广泛阅读文件。

让自己知道往后处理问题上,要更加注重实际问题,而不是沉溺于皮相。



毛主席对陈毅的成长给予了肯定,回信给陈毅说,你的思想已经一通百通,无挂无碍,从此到处都是坦途。

与毛主席之间的信件和谈话内容给了陈毅很大影响,在后来回到华中的时候,有人问他毛主席对比十年前的情况,和现在有什么差别。



陈毅表示毛主席的进步太大了,自己是望尘莫及。

1945年春天,中共七大召开。

在这次极为重要的会议上,毛主席和周恩来、朱德等高级领导人都在主席团的名单中,而陈毅也成为了15位委员之一



这个身份足以证明,“黄花塘事件”中对于陈毅的攻击是子虚乌有的,是对陈毅过去工作的肯定

而这一切的背后,都是毛主席力挺陈毅的结果!

点击#头条深一度#,就可以看到榜单,阅读更多深度好文章。

参考资料:

1.新四军“黄花塘事件”揭秘——《党史博采(上)》 2004年第5期13-16,共4页



2.陈毅元帅在“黄花塘事件”前后——《档案天地》 2009年第6期28-31,共4页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