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是改革开放的第二年,也是海南解放的三十周年。彼时,大多数群众都对中国未来的前景失去了信心。

为了激励各级干部,中宣部有意指示海南省的宣传部门搞好海南解放三十周年的纪念工作。



没想到,当邓华老将军看到编写组的初稿却有一些愤怒,提出了两点意见。

第一点是海南本地的琼崖纵队在解放海南的过程中提供了大量的情报,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要好好写一些。

第二点则是渡海作战的部队有两个军,40军写了不少,43军也应该写一篇,不能埋没了43军。

那么,历史的本来面目是怎样一副尊容?43军有没有参与解放海南岛的战役?邓华的建议,海南宣传部门是否采纳了呢?



抱病写记录

黄进先,1980年是海南人民广播电台的一名记者。新年刚过,黄进先来到单位上班。

开年会议上,领导就强调了上半年的工作重点,说:“党委宣传部新成立了一个海南革命文物史料征集小组,要从事党史刊物《琼岛星火》纪念海南解放30周年专辑的编写工作。”

上面还特别嘱咐道:“着重史实,切忌空论,一个月内交稿。”



会议在海浪般的掌声中结束了,黄进先是任务的骨干成员,从2月底-4月底,这两个月的时间里,黄进先来到了广州,采访了多位亲历者,接触到了那段酣畅淋漓的历史。

据黄进先回忆道:“当时我脑袋里每天想的就是解放海南的情况,好像自己回到了那个时代一样。”



在黄进先的叙述中,引领他的导师、也是他的采访对象,是一大批高级军官,其中就包括前线最高指挥官的第15兵团司令员邓华、40军副军长兼参谋长解方以及琼崖纵队老同志马白山、庄田等人。

最让黄进先记忆深刻、无比佩服的当属邓华。原因很简单,邓华已经是耄耋之年,身体大不如从前,抱着残躯赶写回忆文章。

黄进先说:“其实我见到他的时候,看上去身体不太好了,但为了写出当年的历史,老将军还是和我一起工作了40多天。”



1980年3月3日上午9时,黄进先按照事前的约定,来到了邓华所在的休养所——广州珠江宾馆留园3号。秘书隋学方见到黄进先,很有礼貌伸出了双手,说:“黄记者,首长等你很久了。”

几分钟之后,黄进先便在隋学方的带领下,在卧室看到了邓华。那情景颇有些令人不安:墙角竖着一罐氧气筒,70岁的邓华口鼻处插着氧气面罩,身着粗布便服,头戴圆顶布帽,面庞十分消瘦且苍白。



记者落座后,便同邓华开始了攀谈。起初,邓华是不愿意用个人名义写回忆录。

此前,邓华仅仅在朝鲜战争上,和人一起合作,写过几篇文章。

这次要写海南战役,邓华曾给海南党委说过:“你区党委宣传部派人来要我写一篇纪念海南岛解放30周年文章,本不敢献拙,但我是海南战役的参加者和指挥者之一,责无旁贷。”



在道德感的催促下,邓华答应了此事。老一辈的将领向来都是一个吐沫一个钉,实践起来毫不含糊。

为了弄清一些历史细节和战斗情况,邓华还专门托人从北京带来了一些原始电报、档案材料。另外,邓华还找来了一些40军、43军的老战士,开了一个座谈会。



本来,最初的组稿计划中,本没有关于43军的专门文章,只零零散散提到了一些,关于琼崖纵队接应的事件提到的也很少。

邓华了解了之后,便不同意,还说:“我们搞史料,应注意它的完整性,兵团、渡海作战部队、琼崖战士、人民支前都要有文章,这样反映战役才能更全面。我们共产党人是历史唯物主义者,是怎样就怎样。”



最终,经过40天的查证、回忆,邓华的回忆文章《雄师飞渡天险,踏破伯陵防线》问世了。

该文篇幅短小,却很精悍,前后修改了6次。黄进先很清楚文章完成时,邓华对自己说:“小黄,我这个学生现在是交卷了。”秘书也对黄进先说:“首长一边输氧,一边修改文章,有时连电视都不看了。”

可见,在邓华的眼中,43军也是解放海南岛的绝对主力。从客观的角度分析,邓华不得不为43军站台,多说一些话。实际上,在参战时间上,43军甚至要早于40军。



解放海南岛

开国大典的礼炮声刚刚过去不过几个月,人民解放军的威武之师浩浩荡荡开到了珠三角。

大陆各地都喜迎解放军,可是祖国海岸线附近的诸多岛屿还在蒋介石手中。从渤海的长山列岛到东海的舟山、台湾,一路蜿蜒延伸到海南岛,形成了一道封锁整个中国海岸的锁链。



在蒋介石的构想中,国民党军要凭借海空优势困住大陆。

在经济上,蒋介石还要求一切海外商运都要停止,严禁一切外籍船舶驶入内地。解放区的渔船、货轮一旦出海,就会遭遇国民党海军的炮击。

险峻的沿海环境,促使解放军发起了金门战役。

然而,金门之战,叶飞犯了轻敌的毛病,解放军遭遇了大败。失败往往比胜利更有教训,解放军总结了教训,开始谋划攻打海南岛。



海南岛是中国沿海第二大岛屿,国民党大部分兵力败逃到岛上,企图负隅顽抗。坐镇台湾的蒋介石也希望海南和台湾能互成犄角之势,为此他不顾派系成见,重新起用了粤系将领薛岳为海南防卫总司令。



中央面对蒋介石的封锁阴谋,下定决心要解放海南岛。

12月10日,第4野战军司令员林彪在原定计划基础上提出增派12兵团韩先楚的第40军参加海南岛战役,这表明40军不是第一批攻打海南岛的部队,而是增派部队。



八天之后,身在莫斯科的毛泽东向四野发出了电令:“以43军及40军准备攻琼崖。”电报明文点到43军在前,40军在后。

由此,韩先楚的40军正式加入到解放海南岛的作战序列中。根据四野的部署,第40军、第43军和两个炮兵团以及部分工兵、通信、防坦克部队组成了约十万人的渡海兵团。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韩先楚的40军的确是主力部队,43军更多的则承担着副攻任务。



受到“金门失利”的影响,40军内一些指战员对大海盲目畏惧,个别指战员竟然以自伤的方式逃避战斗。“今天我吃鱼,明天鱼吃我”、“革命到海底”一度被战士们挂在嘴边。

邓华后来回忆:“茫茫大海,波涛汹涌,敌人飞机军舰耀武扬威,许多同志对于能否渡过海峡产生了很大的疑虑。”



作为一个指挥员,韩先楚为了鼓舞军心,亲自检查帆船性能、参加机帆船试航。针对队伍中的消极情绪,则开展“忆苦、诉苦”教育互动,帮助战士们克服了心魔。



1950年3月5日傍晚时分,40军118师351团一个加强营甘当先锋,在师参谋长苟在松的率领下,分乘21艘帆船偷渡琼州海峡,登陆了海南岛,顺利和琼崖纵队先遣部队接上了头。

除了40军,43军的128师383团在3月10日,也派出了一个加强营发起了偷渡作战,并取得了胜利。



第一批两次偷渡的成功,撕开了“柏陵防线”的口子,故而第二次偷渡的任务又提上了日程。

不过,韩先楚和邓华就这一问题发生了分歧。

3月21日,在徐闻县赤坎村15兵团指挥所,邓华认为应该按照原计划实施第二批登陆,即在从40军和43军各派一个加强团进行偷渡作战。



韩先楚考虑到岛上国民党军会反应过来,主张直接实施大规模渡海登陆。经过一番争论,两人谁也说服不了谁,只能将各自意见上报四野总部。总部立即回电:支持邓华。

这样,第二批偷渡作战,40军于3月26日派出了118师的一个加强团,43军则在月底派出了127师的一个加强团。

根据这一历史事实,43军是参与了前两次登陆计划,也立下了一定的功劳。



到了4月份,各方面的条件犹如秋天的稻谷,早已熟透。根据15兵团的部署,4月16日是发起总攻的日子。

这天,40军和43军一共八个团(其中40军6个团,绝对主力;43军两个团),共计25668名战士参加了全面渡海登陆作战。



次日凌晨,在琼崖纵队的密切配合下,40军的六个团于海南岛西侧临高地区顺利上岸。43军的2个团也在林诗港地区成功登陆。

4月21日,40军日夜兼程,及时赶到美亭,和43军一道歼灭、击溃了海南岛上国民党的主力部队,取得了美亭决战的胜利。

薛岳见大势已去,在22日慌忙乘坐飞机离开,飞往台湾。5月1日,海南全境解放。



结语:

海南战役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苟延残喘和以海南岛为反攻大陆的企图,避免了海南岛成为“第二个台湾”。

在战役中,韩先楚发挥出色,敏锐捕捉到了战机,再次展现了自身“旋风司令”的本色。

但不可否认的是,43军也表现优异,完成了兵团下达的每一项军令。

之所以会回避43军的历史贡献,恐怕还是受到了现实因素的干扰,毕竟43军军长李作鹏晚节不保,站错了队伍。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