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一位湖南的老农拿着一份旧报纸在福州军区门口徘徊,警卫员对这位行为可疑的老人很是警惕,立即上前将他拦下询问情况,这位老人自称是福州军区司令员杨成武的老战友,曾一起出生入死,共同打过许多战役。

警卫员听闻后丝毫不敢怠慢,立即将这一消息上报给上级,此时正在办公室潜心研究战略部署的杨成武将军突然听到自己的老战友来探望,激动之中带着诧异。杨成武立即派自己的勤务兵将这位老农接进来,邀请他来到自己的办公室一起洽谈。



然而杨成武将军看着这张因长期劳作而沟壑纵横的陌生脸庞,丝毫想不起来这位老战友的名字。这位老农递上手中拿的旧报纸。那是杨成武将军接受新闻记者的采访对话,被媒体报道刊登在报纸上,杨成武将军在回忆平型关战役时,提到了一位壮烈牺牲的张连长。这位老农指了指自己:“我就是张连长,我并没有死。”,杨成武仔细盯着这个被岁月摧残的脸庞,流下了两行热泪,两个人相拥而泣。

这位张连长究竟有什么辉煌过往呢?为什么杨成武将军会在报道中说他已经牺牲了呢?这位战功赫赫的连长又是怎么变成了山野老农呢?接下来请让我为您讲述张德仁的传奇一生。



张德仁,1914年出生于湖南省醴陵县的一户世代务农的贫苦人家,1928年,满目疮痍的中国被军阀势力和帝国主义国家联合割据占领,全国各地的共产党人则在各省市秘密发动工农革命武装起义,与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进行革命斗争。

当时年仅14岁的张德仁,亲眼目睹了自己的亲人被村镇内恶贯满盈的大地主活活迫害致死,他在灵堂前立志要为自己的亲人报仇。恰逢红军为了发展群众力量,向当地村民宣传革命思想和土地革命政策。红军的宣讲像是一根火柴,霎时间便点燃了年轻气盛的张德仁内心的熊熊烈火。

因为张德仁是家中的长子长孙,家庭宗族观念让他的家人一致反对他投身于革命。张德仁无奈之下,只得瞒着家人,偷偷报名参军,最终成为了一名光荣的红军战士,

组织考虑到张德仁年纪尚小,便将其安置为较为安全的勤务兵,负责首长的起居和重要信息传递。由于张德仁聪明伶俐,处事灵活,很快便得到了首长的认可,被组织特批为通讯员。



通讯员的任务远比勤务员繁重,危险性也远高于勤务员。张德仁往往要在两个驻扎地之间几十公里,传递连队间的情报信息,期间还要想方设法逃过敌军的层层弹药封锁和追查审问。

张德仁年纪虽小,但有着超乎常人的稳重沉着,他为了不延误情报传递,常常是顶着炮火在战场上来回穿梭。偶尔被敌军发现,他也丝毫不慌,巧妙地利用地形地势,将敌人绕开。就这样,张德仁凭借着过人的胆识和不怕死的大无畏精神,小小年纪便为连队多次立下大功。杨成武、林彪等重要首长都对这位年幼的小将有着深刻的印象,并给予了深切的厚望和鼓励。



1934年,已年满二十岁的张德仁因表现优异,被组织调入红一方面军的红一团任职,团长是赫赫有名的杨得志将军。也许是冥冥之中的缘分,这位骁勇的杨得志上将与张德仁一样,也是湖南醴陵人。

红一团是长征路上红一方面军的主力军,由各连部精心挑选的精锐士兵组合而成的,战斗力惊人。他们一路奋勇向前,为大部队行军清扫障碍。张德仁跟随着部队接连参加了强渡乌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等行动。



1935年10月,红一方面军顺利到达陕北吴起与其他部队会师。张德仁因在战役中的优异表现,被组织树立为军中模范人物,在长征结束后便被组织举荐到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学习深造。

1937年,抗日战争全线爆发。同年,张德仁大学毕业,刚走出校门的他便接到组织命令,踏上了战场前线。张德仁被组织分配到八路军115师独立团,团长是有“白袍小将”之称的杨成武。

张德仁早在担任通讯员的时候便与杨成武有过交集,他经常冒着敌军的弹火在彭德怀、林彪、杨成武这几位高层军官之间往返传递情报。而杨成武也对这位机灵能干的小通讯员印象深刻,甚是喜爱。



在得知组织将张德仁分配到他的手下后,杨成武很是高兴,破格将张德仁从普通官兵提升为一营一连的连长。要知道,在杨成武将军的独立团中,整体军风就以严明勇猛而出名,作为全团“尖刀连”而存在的一营一连,更是一支以作战骁勇,敢打敢拼所著称的精锐部队。杨成武与张德仁多年不见,仅凭早期对他的赏识,便将整个独立团的核心部分委任给他掌管,可见杨成武对张德仁的信任。

在长征时期的一场战役中,张德仁的双腿不幸中弹重伤,战场上的医疗水平有限,拖延了治疗,走路的时候还是一瘸一拐,为此杨成武将军给他取了一个绰号“醴陵拐子”。



1937年9月,驻守晋冀交界地的115师接到组织委派的任务,在山西大同市灵丘县白崖台乡伏击日军侵略者,即著名的平型关战役。杨成武将军率领独立团成员,连夜前往平绥铁路附近的驿马岭埋伏,配合正面战场攻击日军,拖住并阻击日军后续的援军。

然而就在杨成武率领着独立团的士兵们即将到达驿马岭时,却发现日军早已在他们之前抢先到达驿马岭。驿马岭的地理位置优越,山势起伏,植被充盈,极易隐藏伏击,是易守难攻的战略重地,更是沟通南北的交通要道。一旦落入日军手中,我军势必将在战争中处于劣势。

为了夺回这块重要的战略重地,杨成武将军当场下令,让张德仁率领一营一连尖刀连全体将士们不惜一切代价全力进攻。张德仁当然明白驿马岭于本次战役的重要性,领命后,他二话不说扛起机枪带领着尖刀连的战士们作为先驱部队冲向前线阵地。就在尖刀连即将通过关隘口时,早已埋伏在隘口两侧的日军机枪手突然开火,向尖刀连的战士们发起扫射。



不管前方日军的炮火多么凶猛,尖刀连的战士们毫不退缩,他们暴露在山林之中,没有任何遮挡物可以让他们躲避和遮挡,他们便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作为盾牌为自己的战友们阻挡炮火。

直到最后一名尖刀连战士倒下,残暴的日军们才停止了扫射。战场惨烈得让人不忍直视,烈士们的遗体堆叠在关口的地面上,流出的鲜血将整片山林的土壤都染得殷红。杨成武将军看着眼前惨烈的场面,悲痛万分,暗下决心一定要赢得平型关战役以告慰尖刀连战士们的在天之灵,他率领独立团的残余部队离开从敌后方切入战争。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的是,张德仁并没有死,不知过了多久,张德仁醒了过来,就在这时,红军的另一支部队恰好从驿马岭路过,他们发现了张德仁并将其送往最近的战地医院进行救治。张德仁身上多处中弹,胸骨,腿骨也出现了多处骨折,其中有一颗子弹直接贯穿了他的肺部,还有一颗子弹极其靠近心脏,战地医生看着张德仁的伤势向众人说,但凡当时的子弹再偏移一点,张德仁便会当场一命呜呼了。



张德仁由于伤情太重,在战地医院的前三天,意识时而模糊时而清醒,在昏迷时他还在不断重复说着“冲锋”。即便是在进行清洗、包扎伤口这种剧痛的行为时,张德仁依旧还是陷入昏迷状态。直到第三天晚上,张德仁才逐渐清醒过来。张德仁睁开眼看到战地医生问的第一句话不是自己的病情,而是“我们拿下驻马岭了吗?”医生听闻眼含热泪回答他“赢了,我们赢了。”尔后向这位英勇的战士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在医护人员的悉心照料两个月后,张德仁终于如愿回归到军旅生活之中。在痊愈后,张德仁重返自己的部队115师进行报到,时任115师师长的林彪早已听闻张德仁的英勇事迹,在办公室亲自接见张德仁,并对他进行了一番亲切的关怀问候,尔后悉心询问张德仁的就职意向,张德仁不假思索的回答道:“我想要回到杨成武将军的独立团。”

林彪对张德仁提出的请求稍加思索,他考虑道张德仁在战役中多次负伤落下病根,如果回归独立团,体能各方面怕是会跟不上大部队。但他牺牲个人为抗战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一大无畏举动,理应升职,刚刚组建的特务连现在连恰好缺一个连长,他便自作主张将张德仁提拔为特务连连长。

担任特务连的连长一职的张德仁,先后率领着特务连的战士们配合正面战场作战的将士们参与了战斗,再次立下了卓越的战功。大病初愈的张德仁,经久在战地劳累,终于在一次战斗中,张德仁的伤病再次复发,昏倒在了战场上。

将士们将张德仁送往临潼战地医院,这次伤病,张德仁在医院的病床上躺了十几天,身体却还是没有康复的迹象。张德仁看着自己随着年岁增长每况愈下的身体,心中想:自己的军旅生涯或许是时候结束了。

张德仁不愿躺在医院中浪费紧缺的医疗资源,拖部队的后腿。恰好此时组织正在护送一批难民返回湖南,张德仁立即将自己因伤退役的想法汇报给了组织。

很快,组织对张德仁提出的请求作出了批复,并为张德仁安排了车马,让其跟随着这些难民一起返回湖南。张德仁在老家静养恢复,一年后,完全痊愈的张德仁渴望重新回到部队,却因无法联系到自己曾经的部队而一再搁置了计划,这位戎马半生的连长终于安心待在老家过上了平民百姓的朴实生活。

张德仁在老家经媒人介绍与同村的一个姑娘相爱,两人很快便结婚并一起孕育了两个孩子,一家人以农耕为生,日子虽然清贫但十分安稳。直到1986年,一张报纸打乱了这一切,在省城打工的女儿,偶然在报纸上看到了杨成武将军接受媒体采访回忆平型关战役的报道。



她想起自己小的时候,父亲常常给她讲起的抗日故事中,父亲曾经追随的杨成武将军。她便将这份报纸悉心折好,寄给远在家中的老父张德仁。张德仁读完报纸已是热泪盈眶,原来自己曾经的老首长并没有忘记自己。

1986年,时年72岁的张德仁决定亲自前往福州问候一下自己曾经的老首长杨成武将军,告诉他自己在那场战役中幸存下来的消息。张德仁在儿子的帮助下,周转多种交通工具,终于抵达了福建福州。

张德仁一路问路,终于到达福州军区,他看着军区大门的牌匾热泪盈眶,面对警卫员不解的表情,他将手里的报纸递给警卫员并说道:“杨成武将军就是我的老首长,这张报纸上那个连长,就是我”

在警卫员的汇报下,杨成武将军特地派遣勤务兵将老战友请至自己的办公室。杨成武将军看着这位弯腰驼背,两鬓斑白的老农无论如何也没有办法与当年那个英姿飒爽的小伙子联系在一起。



张德仁看透了杨成武的疑虑,对杨成武说:“您还记得那个醴陵拐子吗?”,杨成武听到这个称呼神色先是一愣,而后大滴大滴的热泪洒落下来,沾湿了衣领,杨成武与这位昔日的部下抱头痛哭,洒落的泪水中有他日在战争中走散的无奈,也有今日重逢的喜悦。

正是因为有这一群为民族大义与救亡真理不断奋斗抗争的战士们,才能换回今日这份来之不易的和平时光。有句话说得好“那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有人替你负重前行。”在他们舍生取义,无私奉献,为真理献出生命的精神的照耀下,我们当代人更应打起万分精神,迎接当今社会复杂的国际局势下的全新考验。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