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1月9日,李富春因病逝世,党内领导人及社会各界纷纷前来吊唁,周总理更是不顾病体,亲自主持了追悼会。
可很快,人们就发现,追悼会上独独少了一个人——李富春的女儿李特特。按理说,作为最亲近的人,出席父亲的追悼会是理所应当的。
但事实上,李特特的缺席,与她的母亲蔡畅有关,当时就连聂荣臻都出面了,可蔡畅还是坚持不让女儿送葬。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蔡畅为何坚决不让女儿送葬呢?
“妈妈是一个冰冷的壳”
“我感受不到母亲的内部,我接触到的,就是一具冰冷的壳!”这是李特特对于母亲的评价。
对于李特特来说,相比于母亲,她对外婆葛健豪的感情更深,可以说,她的生命就是外婆“给”的。
在得知自己怀孕的那一刻,蔡畅是不敢相信的,在革命事业之前,这个小生命来的不是“时候”。
尽管当时法国对于堕胎是禁止的,但却仍旧没有改变蔡畅的心,在外婆葛健豪的劝说下,蔡畅这才选择留下这个孩子。
孩子出生后,蔡畅为了革命事业,做了绝育手术,为了纪念这个到来的特殊生命,蔡畅为孩子取名为“李特特”。
在李特特的印象里,母亲好像并不“爱”她,总有一种“距离感”,每当谈起母亲时,李特特的眼神总会黯淡许多。
一次,蔡畅给特特从苏联带回了一件漂亮的绣花短袖,在所有人都投来羡慕的眼光时,李特特却眼眶微红,哽咽道:“妈妈,你从来就不爱我。”
女儿的话让蔡畅瞬间瞪大了双眼:“妈妈只有你一个女儿,妈妈又怎么会不爱你呢?”
“可是妈妈,你为什么从来都没有对我有过一点亲热的表示?”
蔡畅一下愣在原地,良久,才缓缓开口,为女儿解释“冷漠”的原因:
在蔡畅看来,中国正处于危难之际,侵略者还未赶出中国,作为一位革命者,心中始终要将家国大义放在首要位置。
没有一个母亲会不爱自己的孩子,蔡畅也是如此,她多想像一个普通母亲一般,亲亲女儿,抱抱女儿。
可现如今,许多爱国人士为革命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而他们的孩子更需要母爱,更需要照料。
就比如彭士禄(彭湃的儿子)、李鹏(李硕勋的儿子)、向苏云(项英的女儿)等都受到过蔡畅的关爱和照料。
对于她当时李的特来说,母亲就像是一个冰冷的壳,她感受不到任何爱意。
随着年龄的增长,李特特明白了母亲的用心:母亲是为了中国革命,是为了广大妇女,是为了千千万万的儿童。
母亲将这份爱,与她心中坚守的革命事业融为一体,这份爱,是博大的,是无私的。
4岁就开始了潜伏
1928年,4岁的李特特被母亲接到了身边生活,蔡畅因工作,常常一大早就要出门,因此大部分的时间,特特都是一个人待在家里,
母亲对她说过的最多一句话是:“不要多问,嘴要严。”每当家里来“客人”时,自己就会按照母亲的意思拿着橘子在门口玩,又或者在窗户上贴窗花。
多年后,她才知道,原来自己从4岁起,就已经开始了“革命工作”。
在教育方面,蔡畅就更加“严厉”了。李特特的大部分衣服都是哥哥姐姐们穿旧的,或者是大人的衣物改小的。
常言道,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而在李特特这里,就变成了“新十年,旧十年,缝缝补补又十年”。
一次,蔡畅让警卫员给女儿送去一床棉絮,警卫员看天气太冷,直接开车把李特特送了过去。
蔡畅得知后,严厉地批评道:“我们的孩子为什么搞特殊?这样群众会怎么想?影响多不好?”
1938年,李特特来到了莫斯科学习,没两年,苏联卫国战争爆发了,李特特开始了军事训练。
这一年,李特特17岁,在零下三十多度的严寒下,每天她都会跟着大家一起负重训练,之后还荣获了“轻机关枪手”证书。
战后,李特特重归校园继续学习,而她,也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爱情,婚后还生下了一个漂亮的混血男孩儿。
对于旁人来说,这本是一件高兴的事情,可李特特却怎样也笑不出来,甚至委屈得直落泪:
“我没有想到,还没来得及好好做女儿,却先做起了妈妈……”
父亲去世,母亲坚决不让女儿送葬
毕业后,李特特带着丈夫和孩子回了国,此时虽已是建国后,但唯一没变的就是:忙碌及见不到面的父母。
作为革命后代的子女,李特特的一生似乎就注定了与革命洪流紧紧相连。李特特的丈夫是苏联人,文化背景、生活习惯等都有很大的差异。
李特特与丈夫的交流变得越来越少。不久,中苏关系恶化,巨大的压力之下,两人的婚姻也走到了尽头,选择了离婚。
1975年,李富春病倒了,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蔡畅始终陪伴在丈夫的身侧,两人即使是隔着一面玻璃,也阻挡不住两人对彼此关切的情谊。
李富春拿出纸笔,写道:“我以为你走了。”蔡畅眼眶微红,写下了“我陪你”。两人就这样隔着玻璃交流。
此时的李富春,早已是大汗直流,在写下“我永远爱你”后,便永远地倒下了。
李富春的追悼会上,党内领导人及社会各界纷纷前来吊唁,周总理更是不顾病体,亲自主持了追悼会。
追悼会上,人们发现,少了一个人——李富春的女儿李特特。按理说,作为最亲近的人,出席父亲的追悼会是理所应当的。
但事实上,李特特的缺席,与她的母亲蔡畅有关,当时就连聂荣臻都出面了,可蔡畅还是坚持不让女儿送葬。
原来,这并不是蔡畅“冷漠”,而是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来是不想更多的人知道女儿的身份,给予特殊对待;二来是就当下的局势考虑,不希望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结语
在李特特的印象中,母亲对她好像只有“训斥”,没有对她有过什么亲密的举动。
但她明白,母亲对革命事业的大爱,对她的那种复杂情感,是旁人无法体会到的。这份爱,真挚而伟大。
参考资料
李富春独女李特特 革命家庭影响我人生.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周恩来眼中的“小革命家”--周恩来纪念网
李富春独生女,“化缘”度晚年. 《环球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