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大决战之辽沈战役》中,林彪的作战部署场景堪称经典:"刘亚楼,你记下......"这段指令如围棋国手落子,步步为营却暗藏杀机,既展现军事家运筹帷幄的智慧,更彰显卓越领导力的核心要义——明确目标、科学决策、责任担当。当指令转化为各纵队清晰的任务坐标,胜利便成为可预见的必然。
然而在现实治理场域中,这般指挥艺术正遭遇异化。有基层干部自嘲:影视剧里是"刘亚楼,你记下"的运筹帷幄,现实中却沦为"我不要伤亡报告,我只要塔山"的粗暴指令。这折射出当下某些领导力的结构性困境:当"同志们,跟我上"蜕变为"兄弟们,给我冲",当"同袍"异化为"牛马",基层生态便陷入"流血染红顶戴"的恶性循环。
在权力与责任的失衡格局下,某些指挥者正滑向"四无领导"的深渊:无担当——遇事推诿塞责,让下属"顶雷排险";无格局——利益面前"春江水暖鸭先知",风险来时"躲进小楼成一统";无专业——以行政权威践踏专业规律,上演"文盲指导院士"的荒诞剧;无温度——将"压力传导"异化为层层加码,把"工作指导"扭曲成折腾基层。他们深谙"三造法则":造势时妙笔生花,造表时精益求精,造词时推陈出新,唯独面对真问题时装聋作哑。
这种指挥异化催生出独特的基层生态景观:政策执行陷入"塔西佗陷阱",群众将怨气倾泻于一线;干部沦为"三维受气包"——上级的问责鞭、群众的唾沫星、家庭的埋怨声在此交汇;治理创新异化为"四不像工程",既无实用价值又劳民伤财。更堪忧的是,当"折腾式管理"成为常态,"躺平"便从个体选择演化为系统性疾病。
追本溯源,"将帅无能"的背后是选人用人机制的深层病灶。当"唯上"取代"唯实",当"会来事"压倒"会干事",指挥岗位便可能沦为投机者的乐园。这种逆淘汰机制如同慢性毒药,既腐蚀组织肌体,更消解治理效能。破解困局需重建领导力评价坐标系:让"能否带队伍打胜仗"取代"会不会汇报材料",使"敢不敢扛责任"优先于"能不能甩包袱"。
治政之要,首在得人。重拾"刘亚楼,你记下"的指挥智慧,不仅需要领导者重铸"与子同袍"的担当,更需要制度重塑"能者居之"的生态。毕竟,真正的胜利永远属于那些既敢说"跟我上",又能说"责任我担"的指挥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