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毛主席的爱将,曾思玉将军曾在四十年间数十次受到主席的接见。而他的心中也对主席有着深深的敬重。

然而在1974年,曾思玉在看电影时,偶然间发现片尾竟然出现了毛主席。他随即脸色大变道:“坏了,坏了,我有种不好的预感!”



不过就是看到了毛主席出现在电影中,曾思玉为何会有这么大反应呢?



踏上艰苦的革命路

曾思玉将军与毛主席之间的缘分还要从红军时期说起。

他出生在江西信丰的一个小山村中,从小便饱受地主欺压,一直过着食不果腹的生活。

1928年,在我党的领导下,不甘压迫的信丰人民发动了轰轰烈烈的起义运动。



而年仅十七岁的曾思玉也加入到了这支农民队伍中,并开始踏上革命之路。

在战斗中,面对敌人的长枪短炮,曾思玉提着杆梭镖便与敌人冲杀起来。最后他凭借着一己之力,俘虏了两名国军士兵,还收获了一把崭新的驳壳枪。



这一仗让他信心倍增,也让他得到了上级的赏识。不久后,他便被提拔为了信丰游击队的小队长。

后来,红军队伍来到他的家乡后,他又直接被部队吸收为了通讯班班长。



在正规部队当小领导,可不像在游击队那样松散。做任何事情,他都要向上级写报告,即使向下级传递命令也要有正式的文件。

而且他们的工作内容也离不开看地图、发电报,非常考验人的文化能力。



但恰巧曾思玉没上过学,文化程度并不高,因此一开始他做这份工作非常吃力,甚至后来他一度有了放弃的念头。

但当他将自己的想法告诉连长后,对方不仅没有责怪他,反而还送了他一本毛主席编写的军事著作,鼓励他要努力精进自己。



后来,曾思玉便天天捧着主席的书,白天也看,晚上也读。有不认识的字,他便用笔记在本子上,请教部队里的文化人。

在日复一日的努力下,他不仅认识到了很多字,还领悟到了很多毛主席的作战思想,军事能力也有了较大的提升。



渐渐地,他开始将素未谋面的毛主席当作自己的人生导师,心中暗暗期待着能与之见面的一天。

彼时的他并没想到,他不仅很快就见到了毛主席,还在日后成为了主席万分爱重的将领。



与毛主席的深厚友谊

1934年,已经成为师部通讯主任的曾思玉,跟随部队踏上了漫漫长征路。

当时我军的处境万分危急,一路上不断遭到敌军的围追堵截。在广昌保卫战中,我军更是遭受了惨重的失利。

面对接连的重挫,很多战士都失去了继续战斗的信心,军心十分低迷。



曾思玉也不例外。他不知道战士们的流血牺牲是否真的有意义,他们这支疲惫又虚弱的队伍是否还有希望战胜强大的敌人。

就在他苦恼之际,上级交给了他一个重要的任务,让他将刘亚楼的一封亲笔信交到刘伯承元帅的手里。



当时周围全是敌人的防区,路途遥远又艰辛。但曾思玉还是二话不说便上路了。

之后,他谨慎躲过了敌人一路的暗哨,成功来到总部,并将信件交到了刘伯承手中。

当时他还碰到了三个人,周总理和朱老总他曾见过,而一旁的高个子他却是第一次见。



而从别人对其的称呼中,他才得知,原来这人就是他钦慕已久的毛主席。

当时部队刚打了败仗,众人的脸色都很凝重,但毛主席的脸上却丝毫不见颓败之色,反而有种异常蓬勃的朝气。

他信心满满地向众人诉说着下一步计划的安排,仿佛没有任何困难能打倒他。



看着主席意气风发的样子,曾思玉原本已经彷徨的内心又重新注入了希望。

他下定决心,要坚定地跟随毛主席走下去,即使下一秒失败他也在所不惜。

那是他与主席的第一次见面。他唯一的遗憾就是没能与主席说上一句话。

不过,没过多久,两人第一次正式结识便到来了。



在长征途中,毛主席忽然病倒了,急需调集一组担架员过来。

而曾思玉所在的红一军团二师也收到了通知。师长陈光便将这一重任交给了他。

他接下命令后,便精心挑选了六位担架员,挨个找他们谈话。确定几人没有问题后,他才将人送到了毛主席身边。



毛主席得知他为自己花费的心思后,便立即命人将他找过来,亲自对他表示了感谢。

这是他与主席第一次谈话,心中自然万分激动。又见主席一点架子也没有,对自己又非常尊重,他更是感动不已。



主席得知他是信丰人后,还非常开心地说,他曾到过信丰两次,还给那里的农民队伍送过十支步枪。主席开玩笑地说,说不定曾思玉就用过自己的枪。

曾思玉只是笑着点点头,并没说话。其实他没说的是,当时他的职位太低,根本摸不到枪。



但一想到主席曾帮助过自己的队伍作战,他心中便非常幸福。

后来,主席还认可了通讯部门的重要性。他拍着曾思玉的肩膀,鼓励他继续努力,长征路上离不开通讯战士,很多命令的传达都是由战士们的铁脚板完成的。



曾思玉听后也是感慨万分。他没想到,作为一军领袖,毛主席竟然还能理解基层部队的辛苦和不易。

通过这次谈话,他更加坚定了与毛主席革命到底的决心。



主席的器重

12月,红二师作为先头部队,率先抵达乌江,为后续部队开路。

面对前方的阻敌以及后方的追兵,曾思玉临危受命,在冰天雪地里率领工兵连夜绑扎了六十只竹排,为部队架起了一座坚固的浮桥。



后来,全体官兵上岸后,毛主席热情地接见了曾思玉,并赞赏道:“你们真了不起,竟然能就地取材,以筏建桥,世界上都没有过。”

得到了主席的认可后,曾思玉备受鼓舞,从此将全身心都投入到战斗中。



1935年,我军迎来了一个巨大的危机。一天,陈光严肃地将毛主席的一封亲笔信交到了曾思玉的手中,让他尽快交到徐向前手中。

曾思玉虽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却还是连夜行动了起来。最终他不负所托,成功完成了上级交给他的任务。



而这一次行动,让他在无意间改变了我军的命运。

事后,毛主席还赞扬道:“曾主任出马,一个顶俩!”从此,毛主席便开始对他倍加信任,并多次对他委以重任。

但在抗战开始后,他被调到了鲁西军区,很少有机会能与主席见面了。



在建国后,毛主席更是日理万机,曾思玉也只有在重大会议上能见到主席,而两人很少有能在一起谈话的时间。

即便如此,曾思玉对主席的牵挂与思念,也一刻没有停止过。



1974年一天,时任济南军区司令的他带着部队在露天广场看电影。电影结束后,片尾竟然放出一段毛主席接见战士们的印象。

当看到主席的身影后,曾思玉却直接震惊地愣在了原地。随后他便脸色大变,口中念叨着:“坏了坏了,我有种不好的预感……”



原来,彼时的毛主席已经出现老态,连走路都需要有人搀扶了。而在曾思玉的心里,主席一直都是意气风发,精神抖擞的样子,从来没有如此虚弱过。

看着主席苍老的模样,曾思玉不禁心疼地流下了两行热泪。



1976年,毛主席去世的消息传来后,曾思玉强忍着内心的悲痛,只身来到北京送了主席最后一程。

主席虽然永远地离开了,但他留下的精神财富却永远地影响着曾思玉。



在后来的人生里,他便一直谨记着主席的教诲,将全部心血都奉献给了党和人民,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一位党员的信仰和承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