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6日,正定宋记八大碗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宋二围展示八大碗菜品。河北日报记者 张晓华摄
在古城正定,逢年过节或款待亲朋,八大碗都是必不可少的特色菜。用八仙桌、坐八客、食八菜的习俗,从古流传至今。
作为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正定宋记八大碗,是古城八大碗制作技艺的主要代表。其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宋秀海,做了几十年八大碗,并将其从民间的“席”上,搬到了酒店餐桌上。
“正定八大碗相传由三国名将赵云所创。”宋秀海介绍,赵云在外打了胜仗后,常用大碗蒸菜犒劳将士。后来,这些菜肴的做法传回家乡发展成了八大碗,并逐渐成为正定传统菜肴的代表。
2月6日9时许,正定县成德南街,宋记八大碗店铺里忙碌起来。五六位师傅正在后厨备菜,切豆腐、泡海带、煮肘子、炖萝卜……80后小伙儿宋二围穿梭其中。
宋二围是宋秀海的儿子,也是宋记八大碗市级代表性传承人。他从十来岁开始跟着父亲学手艺,如今已能独当一面。
八大碗其实在全国各地并不少见,原料大多就地取材。宋二围介绍,正定八大碗主要包括四荤四素八个菜,荤菜为扣肘、酥肉、扣肉、肉丸子等,素菜为萝卜、海带、豆腐、江米丸子等,是典型的河北农家口味。
食材看似日常,制作起来却并不简单。
“尤其是荤菜,从选材到炖煮、上色、过油、定碗、蒸制等十几道工序,没个一两天时间上不了桌。”宋二围从沸腾的大锅里捞出一块五花肉让记者看成色,只见肉皮光滑,纹理清晰,肥瘦相间。
宋二围介绍,选好的肉要凉水下锅,煮七八成熟,捞出来把杂质擦干净,再趁热在肉皮上抹一层面酱上色。“有些人用蜂蜜等上色,但抹酱是最传统的。”宋二围说,抹上酱的肉控干后还要过油,然后再被改刀成块或是片,码放到碗中上屉蒸制。
“这个环节需要蒸两次。第一次先不放调料,大火蒸一个来小时,主要是为了出油;然后控掉油脂,加上调料,再上屉蒸第二次,这次是为了软烂入味。”宋二围介绍,下了屉的蒸碗不能直接上桌,还需要静置一段时间,使之更加入味。吃之前再进锅热一下,这样一揭锅盖,碗中肉皮红亮,吃到嘴里鲜香软糯,没有一点肥腻感。
比起荤菜制作的繁复,素菜做法虽然相对简单,却也滋味十足。平时粗硬的海带变得柔柔顺顺,三角形的豆腐块和粗条状的白萝卜浸满高汤的味道,入口醇香,颇受人们喜爱。
作为新一代传承人,宋二围等人在传统老手艺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工序上不能省略,这是老味道的基础,但是菜品种类上可以推陈出新,比如增加蒸带鱼等菜式,江米丸子的馅料上更加多元一些,满足客人们的不同口味。”宋二围说,店里还推出了八大碗礼盒,方便人们带回家中享用。
11时不到,店里就来了第一桌客人。
“您二位先喝口茶,还得稍等一会儿开餐。”店员热情地迎上去,招呼客人坐在靠窗的小桌边。
“没事儿,知道你们这儿人多,怕来晚了没座儿。”客人笑眯眯地说。
记者上前聊了几句,原来,赵先生老两口是正定本地人,从外地退休后回乡居住,好的就是这口蒸碗。“八大碗费时费力,自己做的总差那么点火候。”赵先生说,春节假期怕人多排不上号,孩子们从店里买的现成的,回家一热就是几道硬菜,“八大碗象征着团团圆圆,咱正定人过年离不开这道菜”。
11时半左右,客人渐渐多起来。来自保定的大学生高鹏和几位小伙伴找了个圆桌坐下。“我们这是错峰出游,趁着寒假还没结束,来感受一下古城氛围。来之前专门做了美食攻略,八大碗必须安排上!”高鹏说,特色美食中潜藏着各个地方的历史和民俗,“有机会带回去让家里人也尝尝鲜,我们保定驴火配上正定八大碗,一定别有一番风味”。
“上菜喽!”宋二围一声吆喝,香喷喷的八大碗陆续出锅,被店员放进托盘,送上餐桌。从本地食客,到外地游人,古城正定的美食文化便在这热气蒸腾间,慢慢沁入人们心田。(河北日报记者 张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