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河北频道
人民网记者 周博
2月8日,春节假期刚过,位于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大屯镇兴洲村的滦平新硕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蔬菜大棚里早已是一片忙碌的景象。
8点30分,大棚顶端的自动卷帘机即将开始作业。随着管理员按下启动按钮,200多台卷帘机发出“嗡嗡”的低沉声响,一座座蔬菜大棚仿佛从沉睡中苏醒。金属链条缓缓转动,带动着厚重的保温帘平稳上升。卷帘每上升一寸,大棚内便多透进一缕阳光。原本还有些昏暗的大棚,逐渐明亮起来,一片翠绿映入眼帘,到处都是生机勃勃的景象。
承德市滦平县蔬菜大棚。梁志青摄
走进大棚,温暖潮湿的气息扑面而来。只见翠绿的黄瓜挂满藤蔓,顶花带刺;红彤彤的西红柿沉甸甸地坠在枝头,像是一个个小灯笼。
王春云、王福军夫妻俩是兴洲村村民。原来靠种玉米一年顶多挣2000元。近年来,村里发展大棚种植,夫妻俩便把土地流转出去,一年的租金收入有4000元。夫妻俩还应聘成为大棚管护员,月月都有工资拿。村里很多农民,都和这对老夫妻一样,当起了种植户。
“你看今年这西红柿得多好啊,肯定能卖个好价钱!”王春云边采摘边介绍。她的老伴儿王福军也一边忙着采收,一边笑着回应:“是啊,多亏了年前大家精心照料,新年开了个好头!西红柿九成熟就可以摘了,这样既方便运输,又能保证口感。”老两口采摘的动作迅速而精准,脸上的笑容是丰收的喜悦,也是对新年的美好期许。
“‘小红番’是我们目前卖得最好的一款西红柿,口感特别好,酸甜可口,里边还有沙,在北京能卖到40块钱一斤,每天大概走2到3吨,基本上到北京就被抢购一空了。”滦平新硕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王丽美说。
种植户喜收西红柿。人民网记者 周博摄
“我们统一育苗、统一定植、统一管理,水肥统一发放,这样的话,会达到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保证让广大的消费者吃上放心的食品。”王丽美告诉记者,新硕农业的蔬菜种植面积达1300多亩,有高标准日光温室256栋,都采用统一的标准化种植技术,其中冷棚30栋,9个蔬菜品种均已被认证为绿色食品,主要销往北京、天津、杭州等地。
种植户将蔬菜进行包装。人民网记者 周博摄
被选派到当地帮扶的滦平县委常委、副县长胡洪江介绍,近年来,在人民日报社的对口帮扶下,滦平县加大蔬菜产业园区建设力度,引入大户、企业在园区发展,通过“企业+基地+合作组织+农户”的经营模式,不断扩大设施蔬菜种植规模。目前,滦平县设施蔬菜播种面积达1.12万亩,带动800余名村民就业。
“如今,平均每天约32吨新鲜蔬菜从滦平出发,运往京津地区市场。2024年滦平县设施蔬菜产量约5.6万吨,其中约有1.3万吨直供京津。设施蔬菜真正成为了滦平的富民产业。”胡洪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