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河北省最北部的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森林面积816万亩,水源涵养能力5.42亿立方米,全年空气优良天数逾九成,依托好山好水好空气,孕育了许多“土特产”。

近年来,围场着力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因地制宜加快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按照一镇一特、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推动好产品卖上好价钱,让“土特产”成为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富民产业。

念好“土”字经

从围场西北部内蒙古高原到东南部冀北山地,横跨近120公里,海拔高差1357米,延绵起伏的山林里,盛产蘑菇、山野菜等纯天然食材,野生中药材品种逾200个。

“春天挖野菜、夏天刨药材、秋天采蘑菇……每年能挣1万多元。”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宝元栈乡竹字下村党支部书记张晓军介绍,随着中药材市场需求量不断增长,部分农户把小草药“搬”到山下规模化种植。

围场昼夜温差大,适宜根茎类药材生长。近年来,当地依托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大力发展中药材特色产业,该县道地中药材种植面积6.8万亩,标准化种植基地面积2万亩,年可产鲜货3.7万吨,并打造成围场中药材区域公用品牌。

中药材种植规模越来越大,精深加工也得到快速发展。1月18日,走进围场经济开发区刚投产3个月的河北塞罕金葫芦药业有限公司,智能化中药材联动生产线正在加速运转,一次性可完成净选、清洗、润制、烘干、分级等工艺,每小时可生产中药饮片1吨以上。

“这是基于围场中药材优势,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的重要实践,既能保障农户种植的中药材‘不愁卖’,还能促进中药材深加工产业发展。”围场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胡瑞玲说。

该企业原是承德市一家医药销售企业,后转型中药材种植。走访多个区域后,最终被围场良好的中药材发展势头所吸引,2022年在姜家店乡种植黄芪、防风等中药材3100亩。

在看到生产切片、颗粒等市场潜力后,企业有了投资建厂的打算。

围场经开区管委会得知情况后,践行“零创孵化”理念,在管委会办公楼为企业提供临时办公场所,共同实地调研,谋划发展之路。

“经开区为我们提供平台、场地、融资等服务,更坚定了我们投资的决心。”河北塞罕金葫芦药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秀峰介绍,在完成一期项目建设后,公司计划投资1.5亿元,实施二期项目,建设集“药、医、康、养、游”于一体的服务基地。

从“山上”请下来的中药材,是当地发挥“土”的优势,增强特色产业竞争力的一个生动缩影。

围场做优蔬菜产业,推广胡萝卜、大白菜等优势品种,每年15万吨净菜进入北京市民餐桌;做大马铃薯产业,年产量约165万吨,占全省四成以上,全国每百斤马铃薯就有围场优质薯1.8斤。

打好“特”字牌

该县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马铃薯突出链条化、畜牧业突出标准化、蔬菜突出差异化、中药材突出道地化、林果突出精品化,持续提升“2+3”农业特色产业综合竞争力。

在养殖业上,持续扩大优良品种覆盖率,引入西门塔尔、华西牛、利木赞等肉牛品种冻精,实现良种覆盖率90%以上,持续提升“塞罕坝牛”“塞坝鲜”等自主品牌影响力。在种植业上,配套良种、良法、良田,实行减肥、减药“双减”行动,培育有机转换认证基地12.49万亩,持续打造马铃薯、设施菜等农产品优质原产地。

“围场海拔高、日照强,种植的马铃薯产量高、品质好,为下游精深加工提供了优质原材料。”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马铃薯研究院负责人陈啸天介绍,该县从事生产全粉、淀粉、粉条等马铃薯精深加工企业逐年增加,马铃薯全产业链产值逾35亿元。

近日,走进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道坝子乡道坝子村,街道两边悬挂在架子上的手工粉条格外引人注目。

“去年10月11日,我们村制作出一根500.152米长的马铃薯粉条,创造最长的马铃薯粉条的吉尼斯世界纪录。”道坝子村党支部书记王大永说,道坝子手工粉条传承百年传统技艺,通过这场挑战活动,使乡村小特产登上世界大舞台,有效提升了产品影响力,提振了百姓做大做强手工粉条的信心。

独具特色的手工粉条不仅延伸了马铃薯产业链条,还带动了更多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

“目前,道坝子乡拥有标准化手工粉条加工企业6家、生产经营户40余家,年产马铃薯粉条1300余吨,带动经营户户均增收15万元以上。”道坝子乡乡长张东辉介绍,为扩大手工粉条宣传,该乡在2023年3月建立抖音电商中心,每天直播介绍家乡特产,“大美道坝子”抖音号点击量已突破1.4亿次。

为助推优质特色农产品上行,围场以数字经济赋能乡村全面振兴,培育“乡村振兴围场行”直播矩阵,依托“木兰夜校”开办两期“短视频+电商直播”课程,点亮更多农民直播“技能树”。

“目前,全县从事电商行业的农民超1000人,坝上白蘑、沙棘原浆、五谷杂粮等农特产品不断走出围场,端上全国各地的百姓餐桌。”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商务局局长王勇介绍,2024年,该县实现农村网络零售额9.68亿元,同比增长26.87%。

奏好“产”字曲

牛肉干、酱牛肉、牛板筋……在围场经济开发区承德市德德食品加工有限公司展厅,品种多样的特色休闲食品琳琅满目。另一边,位于一楼的加工车间里,生产线正高速运转。

在德德食品所在的围场现代农业产业园,近两年陆续建起来的净菜分选、中药加工、淀粉酒加工等厂房鳞次栉比,新上的6个农业特色产业链项目,已建成投产5个。

“我们坚持边建设边招商,近两年新上项目投资体量较过去10年翻了一番,全部建成后,园区总产值和税收将实现翻番,可提供就业岗位2000个以上。”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农业农村局局长佟建军说,目前园区入驻企业23家、农业合作社33个、家庭农场29个。

该园区规模和体量不断扩大,路网、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配套也日趋完善,为企业发展和项目招引创造有利条件。去年以来,该县围绕马铃薯、畜牧业等优势产业开展精准招商,与从事乳制品加工和薯条生产的两家企业达成初步合作意向。

延伸产业链条,离不开龙头企业带动。在承德宇航人高山植物应用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果品加工生产线正在紧张作业,这里每天可以加工处理鲜果约20吨。

“我们充分利用本地金红苹果等独特资源,生产的高酸特色浓缩苹果汁卖往全国各地,甚至远销德国、俄罗斯等国家。”承德宇航人高山植物应用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刘春海说。

不仅加工苹果,当地种植的沙棘也变身沙棘原浆、沙棘果酸、沙棘功能性饮品等30多种产品。去年,该公司新研发沙棘山楂丸等休闲食品,进一步提升产品附加值。

除了农业产业化、集群化发展,农文旅融合发展新业态也在当地不断涌现。

在哈里哈镇八十三号村,特色种植与旅游融为一体的灵芝谷一期项目已经建成投产,种植的500亩林下灵芝带动周边70余人稳定就业,人均增收2万元。

“二期项目我们规划建设灵芝深加工车间和灵芝博物馆,推动灵芝规模化、标准化发展。”项目负责人纪艳雪说,除了种植加工,还将植入旅游观光、科普研学、休闲康养等业态,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我们将把灵芝谷与周边的猎苑满乡温泉民宿、星空图书馆等旅游资源串联起来,着力打造‘塞罕坝下十里画廊’森林度假品牌。”哈里哈镇党委书记李树军说。

“土特产”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来源。

“下一步,我们将因地制宜选准产业发展突破口,把乡村资源优势、生态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产业优势,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筑牢产业根基。”佟建军说。

(原标题:围场发展特色产业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做强“土特产” 打响富民牌)

(来源:河北日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