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大棚里,向阳生长的玫瑰骨朵。


尹西荣(图右)在给玫瑰套网套。

1月31日,正月初三,在沂源县鲁村镇王村尹西荣的玫瑰大棚里,一朵朵套好网袋,颇为饱满的玫瑰骨朵像向日葵般,一起努力地向着阳光的方向生长着。从春节前到情人节时段,这个以花卉闻名的村庄,正是一年中最忙碌的“玫瑰丰收季”。

伴着“咔嚓、咔嚓”的剪刀声响起,一朵朵鲜红的“卡罗拉”玫瑰被尹西荣剪下,随后她又将其捆成扎。“今年行情比去年好不少,2024年春节期间也就二十多块钱一扎玫瑰,2025年春节前,一扎玫瑰就卖到三十五元左右,春节后又直接涨到了50来块钱一扎。”57岁的尹西荣在大棚里忙碌着,脸上难掩喜悦。作为王村第一批种植玫瑰的农户,他和老伴从2007年便开始经营四个冬暖棚,如今已是第17个年头。从1月8号开始收获,到今年春节前,老两口已收入7000余元。“这茬玫瑰会赶在情人节前清棚,四个棚能收获2000多扎玫瑰。我这玫瑰一年开4茬花,主要靠春节到情人节的这批玫瑰挣钱,这收入可比种菜强多了!”尹西荣感慨道。

王村的玫瑰产业始于2007年,如今全村30多户种植户中,像尹西荣这样的“元老”不在少数。凭借冬暖棚种植技术,这里的玫瑰亩产可达600余扎,一个棚年收入轻松突破两三万元。即便在去年夏季涝灾导致产量略减的情况下,花农们仍对市场充满信心:“只要管理得当,种一次玫瑰能收十年花。”

王村玫瑰以花朵饱满、色泽鲜艳闻名,每扎售价能比昆明玫瑰高七八元,还供不应求。“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沂源玫瑰’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品牌,只要我们的玫瑰入市,客户都是敞开收购,并且我们的价格比昆明货高出一大截。”村党支部书记刘新士介绍。

种植户兼批发商齐新亮年后也忙得不可开交。“济南、淄博等地的客户天天催货,一过年我们就忙起来了,今年这玫瑰的价格,可比去年强太多了。”作为村里最大的花卉经纪人,他每天经手销售上万支鲜花,将“沂源玫瑰”送往了北京、上海等20多个城市。


尚绪英介绍红白相间的“艾莎玫瑰”。

齐新亮的媳妇尚绪英,8年前赴济南和淄博学习插花技艺。她在自家地头开起花店,将玫瑰和其它花卉包装成高端花束或者插花来销售。两口子还探索出“向日葵+玫瑰”种植模式,10多亩向日葵加4棚玫瑰,再加上外购来的鲜花,形成了“四季有花”的销售模式,颇受当地零售客户的欢迎。“去年我们还试种成功了‘艾莎玫瑰’,这种红白相间的玫瑰,花期是‘卡罗拉’玫瑰的三倍,试种的近2000株‘艾莎玫瑰’特别受客户欢迎。”尚绪英说道。

2021年,王村成立了信创果蔬专业合作社,从规模经营、电商、品牌宣传等多方发力,为产业注入新活力。目前全村已发展冬暖大棚300余个,带动周边乡村建设大棚100多个,形成集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年助农增收超500万元。眼下的王村,花卉产业+特色蔬菜+农业观光的经营模式已经落地生根,为村民拓宽了增收渠道。

(大众新闻·农村大众记者 唐峰 通讯员 姜睿涵 董玉芳)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