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张喜斌
今年的春节又到了,这一年,红船融媒编辑部推出的春节策划的主题是——家乡的红色记忆。我的家乡在河北省承德市,在很多年以前,我就知道,课本中所讲的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的故事发生在承德隆化,觉得承德是一个红色历史丰富的城市。
如今,通过了解董存瑞的故事,也进一步知道了更多细节,更加深刻的感受到革命先辈的艰难困苦,更加真实的了解到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同时,也深感传播红色文化,宣传革命故事的必要性。期待未来的某一天,可以和董存瑞烈士的后代面对面进行采访,从中汲取到更多的收获。
董存瑞,1929年10月15日—1948年5月25日,男,汉族,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人,中国共产党党员。1948年解放隆化(今河北省承德市隆化县)战斗烈士,全国著名战斗英雄。
▲图为董存瑞
董存瑞是人民解放军的六位经典英烈之一,模范共产党员。1950年,全国战斗英雄、劳动模范代表会议决定,追认董存瑞为全国战斗英雄。毛泽东主席在会上亲切接见了董存瑞的父亲。
1957年5月29日,朱德委员长为董存瑞烈士纪念碑写了“舍身为国,永垂不朽”的光辉题词。2009年9月10日,董存瑞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01
舍身炸碉堡,牺牲时年仅19岁
董存瑞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抗日战争时期,当过儿童团长,曾机智地掩护区委书记躲过侵华日军的追捕,被誉为“抗日小英雄”。1945年7月参加八路军,任某部6班班长。
▲少年时期的董存瑞(图片来源:央视新闻)
1947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军事技术过硬,作战机智勇敢,在一次战斗中只身俘敌10余人。先后立大功3次、小功4次,获3枚“勇敢奖章”、1枚“毛泽东奖章”。
1948年5月,解放军攻打隆化城的战斗打响。他所在连队担负攻击国民党守军防御重点隆化中学的任务。他任爆破组组长,带领战友接连炸毁4座炮楼、5座碉堡,胜利完成了规定任务。
连队随即发起冲锋,但突然遭到敌人一隐蔽的桥型暗堡猛烈的火力封锁,部队接连两次对暗堡爆破均未成功。
董存瑞挺身而出,向连长请战:“我是共产党员,请准许我去!”连长批准了他的请求。他毅然抱起炸药包,冲向暗堡,前进中左腿负伤,顽强坚持冲至桥下。
由于桥型暗堡距地面超过身高,两头桥台又无法放置炸药包。在部队攻击受阻的危急关头,他毫不犹豫地用左手托起炸药包,右手拉燃导火索,高喊:“为了新中国,冲啊!”
敌人碉堡被炸毁,董存瑞以自己的生命为部队开辟了前进道路,牺牲时年仅19岁。
02
存瑞中学、董存瑞烈士陵园
辛亥革命后,废除府建制,民国三年(1914年)设热河特别区,民国十七年(1929年)改建热河省,承德为热河省省会。1933年承德被日寇侵占,成立伪满州特别行政区。
1945年解放,9月筹建承德市人民政府,11月正式成立。1946年8月国民党军队占领承德。1948年承德市再次获得解放,隶属热河省管辖,为热河省省会。
1955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热河省建制撤销,承德市划归河北省。
承德市隆化县,位于河北省东北部、承德市中部,是全国著名战斗英雄董存瑞英勇献身的地方。
全县总面积5473平方公里,是河北省国土面积第三大县,辖24个乡镇,1个街道办事处,357个行政村,是“中国温泉之乡”“中国乡土诗歌之乡”“中国书法之乡”“中国肉牛之乡”。
存瑞中学为河北省首批重点中学,现为省级示范性高中。存瑞中学始建于1945年,原为热河省隆化初级中学。
1948年7月10日,经中央军委批准,冀热察行署决定:“为纪念在收复隆化战斗中英勇顽强自我牺牲的人民英雄董存瑞同志,特决定将隆化中学改称为存瑞中学。”
▲陆定一题词
▲董存瑞战友郅顺义题词
▲程子华题词
多年来,该校得到了程子华、陆定一、杨成武等老一辈革命家和省市各级领导的关心和帮助。
董存瑞烈士陵园坐落在河北省承德市隆化县城西北。陵园建于1954年,由萧克将军题写园名。
▲图为董存瑞烈士塑像
陵园有9项纪念建筑,皆仿古形式。平面布局为中轴对称式,中央主轴线上有大门、牌楼、塑像、纪念碑、墓,副轴线上有纪念亭和纪念馆,纪念碑由朱德题词,纪念亭刻有碑文。
粉红色花岗岩砌成的纪念碑高达19米,象征着董存瑞19载青春年华。碑中心汉白玉上,有朱德元帅1957年亲手题写的“舍身为国,永垂不朽”。这是对董存瑞一生极为精当的概括。
“董存瑞烈士之墓”碑上,有一大颗红色五角星。圆形的中式墓下,却没有烈士遗骸。四尺长的棺木中,只安放着一块红布包裹的楠木牌位,上面用朱砂写着“以此木代替烈士遗骨”。
▲图为董存瑞烈士纪念馆
纪念馆陈列有烈士遗物及照片,配以电动沙盘和绘画,展示董存瑞生平事迹和我军攻克隆化的过程;馆内有700万字的有关烈士的资料,100余件领导人和知名人士的题词。
▲图为董存瑞烈士墓
陵园外西南200米处是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的原址,建有4米高的标志碑。
此外,董存瑞烈士纪念馆,坐落在英雄的故乡——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存瑞镇南山堡村。
为纪念、缅怀董存瑞烈士,1951年7月,由南山堡一座旧庙改建为董存瑞烈士祠堂;1967年8月,中共怀来县委、怀来县人民政府决定:在南山堡修建董存瑞烈士纪念馆;1968年6月建成。
2006年,中共怀来县委、怀来县人民政府决定:在旧馆的基础上扩建;2008年5月25日,董存瑞烈士牺牲60周年之际,新馆落成,对外开放。
03
董继英:继承先烈遗志,弘扬存瑞精神
在隆化存瑞中学工作的董存瑞后人董继英,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我的伯父董存瑞从小就是一个胆子很大、特别勇敢的人,他14岁参加抗日儿童团,还当了儿童团长,带领儿童团员们参加抗日活动,为八路军站岗放哨,送鸡毛信。
伯父16岁参军,在部队刻苦练习杀敌本领,两年后当了班长,并加入中国共产党。伯父在部队表现非常优秀,先后荣立3次大功、4次小功,荣获“毛泽东奖章”一枚、“勇敢奖章”三枚。
▲图为董继英小时候与爷爷奶奶(董存瑞父母董全忠、孙珍)的合影(前排左起:董继英、董全忠、董继华、孙珍、董继红,后排左起:董存金、董继先)
董继英说:1948年5月,在攻打隆化城的战斗中,伯父任爆破组组长,带领战友接连炸毁4座炮楼、5座碉堡,顺利完成了隆化中学外围的爆破任务。
但连队发起冲锋时,突然遭到敌人一隐蔽的桥型暗堡猛烈的火力封锁,关键时刻,伯父挺身而出,用身体做支架,手托炸药包,炸毁敌人的桥型暗堡,用生命为部队开辟了前进道路,牺牲时年仅19岁。
伯父的性格坚韧倔强,纯朴善良,就像他的父亲——我的爷爷董全忠。
我的爷爷是位厚道、勤劳的庄稼人,耕种着村南的几亩山坡地,春天播种、秋天收割,放羊、砍柴、拾粪、修剪果树等,做着一个地地道道农民应该做的一切。
除了自家农活,爷爷还在田间地头搭建了简易窝棚,无偿为村里看管果树。当时家里并不富裕,但当爷爷得知同村有人生活更困难,就会主动接济他们。
有一年,一个邻居家的孩子得了重病,急需钱救治,该借的亲戚都借遍了,知道我们家家境也不太好,到了我家也没张开嘴。爷爷看出邻居的来意,第二天就把家里仅有的一只小猪卖掉,把几十元钱送到邻居手里。
我的父亲董存金当过民兵、村党支部书记,孝敬老人,爱护子女。为了照顾老人,他曾放弃保送上清华大学的机会。
为了养家,他不怕苦、不怕累,曾经贩卖过牲畜、换过粮食、卖过猪肉、养过大车、开过煤厂,还在面粉厂扛过麻袋。他辛辛苦苦养活一家8口人,把我们兄妹4人拉扯大,供养我们读了中专、大学。
长辈一直教育我们,做人一定要善良厚道、自立自强。伯父是全家人的骄傲,更是我们的楷模。
姑姑的儿子艾冬是一名北京公安民警,多年扎根基层,先后荣立个人三等功3次、嘉奖8次,被评为2019年度首都公安“法制之星”。
2020年疫情期间,由于工作过度劳累,艾冬于2020年2月22日牺牲在抗疫一线,年仅45岁。他用生命传承了英烈精神,诠释了一名人民警察的崇高理想和信念。
董继英说:在我儿时的记忆里,伯父董存瑞的名字在家里很少被提及,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人都慕名到董存瑞纪念馆参观,他们也会到家里看望爷爷奶奶。
后来,从别人口中、从课本里、从电影里、从纪念馆里,我渐渐了解了伯父的英雄事迹。
在我上小学三年级时,父亲给我们兄妹4人改了名字,哥哥改叫董继先,我改叫董继英,两个妹妹分别叫继红和继华,寓意继承先烈遗志、继承英雄遗志。
虽然从未与伯父谋面,但他勇于献身的精神深深打动着我,是我不断前进的动力。
上世纪80年代,我毕业参加工作时,曾经有很多次去大城市发展的机会,但当时英语教师特别稀缺,我最后选择留在了隆化,留在以伯父名字命名的学校——存瑞中学,做一名人民教师。
“一支粉笔染双鬓,三尺讲台度春秋。”30多年过去了,在为学生传授书本知识的同时,我也注重把存瑞精神传承给他们,让每一名存瑞中学的学子走出“存中”门、传承英雄魂。
2020年4月,我主动请缨到学校扶贫帮扶村——隆化县中关镇大铺村,成为驻村工作队的一名成员。
大铺村生活条件艰苦,尤其到了冬天,天寒地冻。白天,在屋里穿着羽绒服、大棉鞋也不觉得暖和,晚上睡觉冻得头疼。条件虽然艰苦,但意义非凡,我为自己是扶贫战线上的一员而骄傲。
乡亲们如期脱贫,生活过得越来越好,我觉得所有付出都是值得的。
伯父用手撑起炸药包的同时,撑起的是对胜利的渴望,他就像一座精神灯塔,永远为我们指引方向。
04
“董存瑞成为英雄,绝非偶然”
▲董存瑞战友郅顺义(中)为战士们讲述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的英雄事迹(摄于1973年,图片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董存瑞的教导员宋兆田说:“我听不清董存瑞在喊什么,但我看到他拉响炸药包。”坐在满目青翠的小院里,略显清瘦的宋兆田老人谈起那段战斗经历,仍激动不已。
1948年5月24日,董存瑞所在6连召开解放隆化誓师大会,开展“挂帅点将”活动,董存瑞成为“爆破元帅”。攻打隆化前,董存瑞在表决心时说:“在这次战斗中,我负伤不下火线,牺牲了当个掩体,死也要把隆化拿下来。”
5月25日凌晨,战斗打响。6连两次奉命向前线运送支撑炸药包的三角架。后来支架不够用,大家就抱着炸药包向上冲。11时左右,6连接到命令,从4连打开的突破口中投入战斗,先后派去3个爆破手,都牺牲了。
宋兆田说:“董存瑞挟着炸药包主动请命,后面跟着肩背手榴弹的郅顺义。他俩冲上去后,我看到郅顺义向桥桩下投手榴弹掩护。一片炸起的烟尘消散后,董存瑞的身影出现在桥下。”
“忽然,他身体斜了一下,显然是腿部受了伤。他先往北端桥墩上放炸药包,放不住,他又向桥中央移了几步,用手托着炸药包抵住桥底,一边大喊一边拉了导火索……”
“当时,我没听清董存瑞喊的是什么。据郅顺义回忆,应该是让他‘趴下,快趴下!’”董存瑞最终用舍身一举,赢得了隆化解放。
董存瑞所在部队政委汪占军说:修建董存瑞纪念馆时,他们做了大量细致的考证工作。“我深深地感到,董存瑞成为英雄,绝非偶然。”
董存瑞所在连队编为东北人民解放军第11纵队第32师第96团第6连后,他被任命为6班班长,6班被授予“董存瑞练兵模范班”,他本人被授予“模范爆破手”光荣称号。
在不到3年时间里,他参加战斗110余次,与战友一起歼敌800余人,俘敌400余人,先后立大功3次、小功4次,获3枚“勇敢奖章”和1枚“毛泽东奖章”。
董存瑞死得壮烈。在1948年出版的《群众日报》上,刊登有董存瑞壮烈牺牲的新闻——《共产党员奋不顾身 董存瑞自我牺牲 使隆化战斗胜利完成》,后面附有一篇《附董存瑞班战地实评》。
汪占军说,为了革命成功,董存瑞随时准备奉献一切。他在入党志愿书上写道:“我把这辈子都交给党,跟着毛主席干一辈子革命!”舍身炸碉堡前,董存瑞告诉连长:“不完成任务,我绝不回来”。
随后,他把一个小布包交给郅顺义,说:“如果我回不来,请替我交上最后一笔党费。”
董存瑞生前战友程抟久说:“1948年5月25日下午,司令员程子华进城视察战果,走到隆化中学前边,忽见一个班的战士在那里哭。”
“程司令很奇怪,打了胜仗为啥还哭,一问才知道,他们的班长董存瑞为掩护全连冲锋,减少战友伤亡,用身体当支架炸毁敌人的桥型暗堡,最后英勇牺牲。”
程抟久说:“战友们在战场上找了半天,最后只拣到一只鞋,所以对着班长的遗物痛哭。”
【资料来源:中国政府网、文化部官网、共产党员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解放军报、河北新闻网、纵览新闻、存瑞中学官网、承德市政府官网、隆化县政府官网等】
编辑:张喜斌
统筹:李秀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