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陈威

每当传统节日春节来临之际,在外工作的我,对家人的思念,与亲朋好友的欢聚一堂,这些熟悉而又亲切的场景,无不如潮水般涌上心头,令人归心似箭。
我的家乡是商朝开国之都,位于河南省东部的商丘市,地处“豫”“鲁”“苏”“皖”四省交界处,是殷商文明的重要发源地。这里不仅承载着中国早期文明的重要篇章,还孕育了中国四大书院之一的“应天书院”,为中国的文化传承和社会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同时,家乡还有一处让我心生敬仰的地方,那就是因彭雪枫将军壮烈牺牲而修建的彭雪枫将军纪念馆,这座纪念馆位于商丘市夏邑县,作为一位从小就熟知彭雪枫将军故事的商丘人,我对这位民族英雄充满了无尽的敬仰与怀念,今天让我们重温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感受今天的来之不易和彭雪枫将军不朽的精神力量。



▲彭雪枫(图/新华社)

1907年,彭雪枫将军出生在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1944年,牺牲在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年仅37岁。是中国工农红军和新四军杰出指挥员、军事家,是抗日战争中新四军牺牲的最高将领之一。

彭雪枫少年时,刻苦读书、练武,16岁远赴他乡求学,1925年入团,1926年9月转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5月彭雪枫进入苏区,先后在各级红军部队中任政治委员和军事指挥员,参加了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作战,荣获“红星”奖章。长征途中,他多次担任先锋部队的指挥员,带领部队取得攻克娄山关、遵义城等战斗的胜利。

1936年彭雪枫受中共中央的委派前往山西太原,争取阎锡山与红军联合抗日,由于他的努力,使红军顺利东渡黄河,开赴山西抗日。1938年彭雪枫奉命到河南确山组建了新四军游击支队,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领导和开辟了豫皖苏边区抗日根据地。皖南事变后,彭雪枫任新四军第4师师长兼政治委员、淮北军区司令员。他和淮北军区政委邓子恢领导根据地军民同日伪军及国民党顽固派进行了艰苦斗争。1942年11月,彭雪枫和邓子恢指挥根据地军民运用游击战术与配有飞机、汽艇的日伪军浴血奋战33天,取得了反“扫荡”的胜利,巩固发展了淮北抗日根据地。

1944年9月在河南夏邑彭雪枫指挥部队作战时不幸中弹,英勇殉国,时年37岁。他,把自己最后一滴鲜血洒在了抗日战争的疆场上。



▲彭雪枫将军纪念馆(图/央广网)

位于夏邑县八里庄的彭雪枫将军纪念馆,是为纪念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兼政委彭雪枫壮烈殉国所建。纪念馆占地面积3150平方米,建筑面积430平方米,于1985年10月落成,落成时前国家领导人杨尚昆、张震等亲临彭雪枫将军纪念馆参加开馆仪式。



▲彭雪枫雕塑(图/央广网)

纪念馆大门外有宽敞的雪枫广场,占地8000余平方米。广场正中间是彭雪枫将军汉白玉半身雕塑,如他本人神态自若,底座正面镌刻的前国防部长张爱萍题写的“彭雪枫将军”五个大字。纪念馆院内苍松翠柏,庄严肃穆。纪念馆的东南隅的一个亭子中间立着一块石碑,碑上写着“彭雪枫将军殉国处”。这个地点是张震将军亲自确定的,张震当时是新四军第四师参谋长,彭雪枫任该师师长兼政委。



▲彭雪枫殉国处石碑(图/央广网)



▲纪念馆展览室(图/央广网)

纪念馆的主体部分,是坐落于纪念馆后半部的彭雪枫将军事迹展览室。展室内展览面积200余平方米,展厅包括照片、地图、挽联挽词等两百多件展品。纪念馆东侧有一座教堂,彭雪枫率部攻打八里庄顽伪据点时,新四军第4师临时指挥部就设在这里,彭雪枫牺牲后,他的遗体也曾存放在教堂内。



▲指挥部旧址 (图/央广网)



▲指挥部旧址内景(图/央广网)

1986年该馆被列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先后被授予“河南省国防教育基地”“河南省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小学德育教育基地”。2005年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9年彭雪枫将军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八里庄村年近七旬的程利国老人接受媒体采访时曾回忆起当年的故事:1944年9月11日早晨,新四军第四师指挥部搬到了当时的天主教堂,天主教堂西南方150米是李光明部的一个碉堡。7时左右,我们这边开始用山炮打,山炮“轰”的一声命中碉堡,敌人慌乱向西南突围。当时彭雪枫和张震、吴芝圃三个人上两米多高的寨围子观战,指挥部队追击,派骑兵团从西南方向把敌人包围起来,不到一个小时,敌人全部被消灭。但这时一颗流弹打中彭雪枫将军左心房,抬到指挥部里抢救无效牺牲。

彭雪枫将军牺牲后,直到1945年1月24日,中央才公布彭雪枫牺牲的消息,并在延安中央大礼堂举行追悼大会。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彭德怀亲率延安各界代表1000余人来到会场,向彭雪枫的遗像鞠躬、默哀。礼堂门口,高悬着毛泽东亲笔题写的挽联:为民族,为群众,二十年奋斗出生入死,功垂祖国;打日本,打汉奸,千百万同胞自由平等,泽被长淮。

中共中央领导人毛泽东、朱德对他的一生作出了高度评价:“中华民族英雄,共产党人好榜样”,陈毅同志曾称赞他:“吾党匡天下,得君亦俊才。”1997年,江泽民在出版《彭雪枫军事文集》的时候,称赞道“文武兼备,一代英才;功垂祖国,泽被长淮”。

彭雪枫的儿子彭小枫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父亲牺牲后,中央考虑到当时敌我尖锐的斗争形势,决定暂不公布他牺牲的消息。此举既为不影响士气、避免助长顽敌嚣张气焰,也考虑到当时我还没有出生,为了让身怀六甲的母亲顺利分娩。”说到这里,彭小枫情绪激动,眼里泪花夺眶。

链接:《牺牲在胜利前的拂晓——访彭雪枫之子彭小枫》

历史的功勋不会泯灭,光辉灿烂的精神将永存人间!

历时14年的抗日战争,是近代中国抗击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也是一曲可歌可泣的慷慨赞歌。国难当头之际,无数甘于奉献、不惜生命的斗士以坚不可摧的意志劈开黑暗,迎进胜利曙光。

在这无数斗士之间,有这样一位英雄,他牺牲于抗战胜利前的拂晓之际。

他就是被毛泽东称为“中华民族英雄”的抗日名将彭雪枫。

在纪念全面抗战爆发80周年之际,记者采访了彭雪枫的儿子彭小枫,重温抗战历史,感受英烈遗风。

运筹帷幄 统战专家

抗日,让中华民族形成空前的凝聚力。

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在国家民族遭遇空前危难之际,中国共产党毅然高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大旗。1935年瓦窑堡会议,中国共产党确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得到全国各界的积极响应。

“不管你是什么人,什么军队,什么阶级,什么政治力量,只要你抗日,共产党就和你联合共同救国。”

1936年9月,毛泽东亲点彭雪枫担任特使,力促国共合作,“逼蒋抗日”。彭雪枫卓越的统战才能在此期间表现得淋漓尽致,被誉为党和红军的“好参谋”和“先行官”。

“父亲是临危受命,他当时尚未到而立之年,便毅然挑起了重担。”彭小枫说。

接受任命后,彭雪枫三次奉毛泽东派遣,奔赴多地开展统战工作:1936年9月,携毛泽东亲笔信远赴兰州,会晤国民党甘肃省政府主席于学忠,达成联手抗日协议,实现“西北停战议和”;1936年10月,孤身入晋,揆情度理,说服阎锡山、傅作义,打通晋绥统战通道;西安事变后,会晤阎锡山,步步为营,促其转变抗战立场,与中国共产党共维大局。

“大局风云变幻,他冷静沉着,不急不躁,不辱使命。”彭小枫说,西安事变后,阎锡山晋绥军的政治倾向成为国共能否共同抗日的重要一环,父亲双管齐下,一方面将阎锡山“守土抗战”、力图自保的心理与蒋介石之间的矛盾作为谈判工作的突破口,使阎锡山产生了“不亡于日,亦亡于蒋”的压力;另一方面,晓之以民族大义,以热烈的革命情怀,转达党中央“非抗日无以图存,非抗日无以救国”的通电精神,使其权衡利弊,转变立场,从而为晋绥两省的统战工作打开了一条通路。

在壮怀激烈的抗日烽火战场上,彭雪枫高举“团结抗战”的统战大旗,广结朋友,形成了一个上至国民党地方军政首长、下至地方实力派联合抗日的新局面,为后来的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开赴抗日最前线铺平了道路,开拓了新的战略空间。

文韬武略 披坚执锐

“文武兼备,智勇双全,上马可杀敌,下马笔如椽。”这是重重战火硝烟中彭雪枫将军的真实写照。

“他精于谋略,长于作战,既能聚沙成塔、扬鞭杀敌,建立根据地,又能砥砺自身、笔耕不辍,撰写军事理论著作。”彭小枫在回忆父亲时说。

1938年,日寇加紧侵华步伐,挥刀直指欲打过黄河,中原告急、武汉即将失守!

彭雪枫遵照中共中央指示,确立以豫东为中心,深入敌后建立根据地的战略规划。在确立“发动群众斗争”“消灭敌人武装”“建立抗日政权”作为三位一体的基本任务之上,他一方面建立武装,组建新四军游击支队;另一方面撰写军事著作,发表极具战略眼光的《目前在河南该做些什么》《论在敌人后方工作》等文章。在军事行动上,坚持战区、敌后共同进行武装斗争;在民众工作上,坚持发动群众,做到“一声呼喊,万山呼应”。

“赴敌后初露锋芒,白马驿奉命整编;万难不惧渡春荒,永肖地区歼顽匪;反扫荡反蚕食,巩固淮北根据地……”一曲民歌记录着彭雪枫敌后根据地的光辉战绩。

杜岗胜利会师、淮阳窦楼首战告捷、平原游击战运用日趋炉火纯青……

“父亲率领的队伍成了一支民族解放的铁流,它汹涌澎湃地朝向古老的中州原野,向着敌人的心脏奔流。”彭小枫说。

在挺近豫皖苏边区后短短一年时间里,彭雪枫将一支几百人的游击队,发展成为一万七千余人的抗日武装,建立了七个县的抗日民主政权,完成了初创豫皖苏敌后根据地的战略任务,宛如一把利刃插入了敌人的心脏。

战场上披坚执锐,斩关夺隘,战场下总结战争规律,构建系统的发展敌后游击战争的武装力量建设理论。在与日军、伪军作战实践中,彭雪枫先后撰写《平原游击战的实际经验》《豫皖苏边两年来平原游击战总结》《三十三天反扫荡战役述略》等文章,为我党我军抗击日寇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实际经验和理论思考。

赤胆忠贞 克己奉公

“他是具有坚定信仰、对国家和民族无限热爱、对党绝对忠诚的革命家,毛泽东称赞他是共产党人好榜样。”彭小枫说。

彭雪枫生于灾难深重、民族危亡的大时代,他心怀报国大志,弃笔从戎,投身革命,始终将得失与生死置之度外,始终坚持对党忠诚,廉洁奉公。

“春荒面前,他带头卖掉心爱的战马,帮助百姓度过饥荒;强敌入侵,他亲自撰写社论、评论,唤醒群众、武装群众。”彭小枫说。

1942年,在抗战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彭雪枫亲率部队兴修水利,春种秋收,抢险救灾,帮助百姓度过饥荒,百姓送他“万民伞”,为他树“德政碑”;创办《拂晓报》、拂晓剧团,加强和深化抗战宣传,牢牢巩固了党的思想阵地,坚定了人民抗战意志。

虽然身居高职,但彭雪枫始终坚持廉洁奉公,始终过“苦行僧”般的生活。

在任八路军驻晋办事处主任期间,彭雪枫持币累万,但他始终坚持公私分明,账目清晰,分毫无取,为党、为军队节约每一个“铜板”。

“他是真正了解革命,并愿为民族独立、人民幸福奉献一切的战士!”彭小枫说。

1944年9月11日,在河南夏邑八里庄围歼伪顽李光明的战斗中,彭雪枫不幸被流弹击中,英勇殉国,时年37岁。

彭雪枫牺牲时,彭小枫尚未出生,对父亲的了解,多是从长辈们对往昔的追忆以及彭雪枫留下的文稿、书信中而来。

虽然与父亲不曾谋面,但他始终将父亲视为敬仰一生的英雄。

“父亲一直在这里,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他已不仅仅是一名战士,一个共产党员,而是一种精神、一种信仰。”彭小枫说。

【资料来源:新华社、央广网、商丘日报】

编辑:陈威

统筹:李秀平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