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深圳市发布的《深圳市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方案(2024-2035年)》提出,共享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机场群,支持惠州平潭机场打造千万级区域性枢纽机场,发挥深圳第二机场作用。这意味着深圳即将迎来的第二机场其实是一个“共享机场”。这一创新模式不仅为解决航空运力紧张问题提供了可能,更对区域航空资源的优化配置产生了积极影响。从概念到实践,从建设意义到选址考量,“第二机场”“共享机场”成为民航领域值得关注的焦点。

建设第二机场需要全方位考量

第二机场即城市在已有主要机场的基础上新增的机场,其主要目的是减轻主要机场的运力负担,更好地满足该城市及周边地区的航空出行需求。

那么,为何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规划建设第二机场?

中国民航管理干部学院机场管理系教授张凤表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城市的单一机场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航空运输需求。北京、上海和广州等超大型城市主要机场面临跑道容量饱和与航班时刻紧张问题,建设第二机场或‘共享机场’成为满足航空运输需求的重要途径。”以北京大兴机场的建设为例,其建成投运正是为了减轻首都国际机场日益增加的航空运输压力,满足京津冀地区不断增长的航空出行和货运需求。


大兴机场

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特区和国际化城市,深圳地处粤港澳大湾区这一具有战略意义的国家发展布局中,其对航空运输的需求更是与日俱增。从长远发展来看,拥有便捷高效的航空运输体系对于城市吸引高端人才、优质企业以及拓展国际交流合作空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也是地方政府倾向于建设第二机场的重要考量。

然而,第二机场的规划建设是一个极为复杂且系统的工程,其中选址环节堪称重中之重,理想的选址应当全方位兼顾众多因素。正如张凤所说:“机场选址既要能便利地连接市中心与主要经济区,又要避免给当地居民带来噪声污染等问题。”例如,成都天府机场在选址时就充分考虑了与主城区的交通连接性,同时对周边居民聚居区的分布进行了详细的评估和规划,以减少噪声等不良影响。

同时,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机场建设需要充分考虑土地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避免机场建设导致土地资源浪费或后续发展受限。多位专家分析称:“要保证预期投入产出比处于合理范围,防止资源浪费。在机场建设前期,需要对机场的运营收益、对周边地区经济的带动效应以及建设成本等进行详细的预测和评估,确保机场建设不仅能够满足航空运输需求,还能够在经济层面实现可持续发展。”

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也是一个基础性的考量因素,尤其是人口规模。业内专家表示:“人口数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航空出行的需求规模,一个人口众多且经济活跃的城市,其航空运输需求往往更为旺盛。”例如,像上海这样拥有庞大人口基数且经济高度发达的国际化大都市,对航空运输的需求涵盖商务出行、旅游观光、探亲访友等多个领域,且需求巨大。

现有交通运输体系的衔接程度也极为关键。民航新型智库专家韩涛表示:“公路、铁路等交通方式能否与机场有效配合,关乎旅客和货物的集散效率。”一个完善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能够确保旅客和货物在不同交通方式之间快速转换和无缝衔接,提高整个交通运输网络的运行效率。

打破界限释放区域航空发展潜力

作为深圳第二机场的优先候选地,惠州平潭机场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其位于惠州市西南部,距离深圳市中心100公里左右,具备良好的自然条件和充足的发展空间。韩涛分析:“惠州平潭机场的地理位置使其具备成为区域航空枢纽的潜力,以及实现粤港澳大湾区机场群共享概念的条件。”

目前,该机场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已经开通了多条国内、国际航线,并且拥有较为完善的地面交通网络,可连接珠三角地区各大城市。若能充分利用这些优势,不仅将有效减轻深圳宝安机场的航空运输压力,还将推动粤东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通过“共享机场”模式,深圳可以将部分航空业务转移至惠州平潭机场,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同时带动惠州及粤东地区的旅游、商贸等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协同共进。


惠州平潭机场

深圳的探索只是全国多地积极尝试“共享机场”模式的一个生动写照。在上海,关于南通新机场是“上海第三机场”的传闻已久。早在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到,规划建设南通新机场,成为上海国际航空枢纽的重要组成部分。刚刚过去的2024年,上海两场全年旅客吞吐量超1.24亿人次,创下历史新高,航空运输需求持续旺盛。记者了解到,上海机场正牵头开展《上海国际航空枢纽战略规划》研究编制,统筹浦东机场、虹桥机场、南通新机场的发展,科学谋划上海多机场体系功能布局。一旦上海与南通的“共享机场”模式变为现实,有望充分利用南通的土地资源和空域资源,为上海航空版图增添新支点,相信也将进一步促进长江三角洲北翼地区的经济发展。

广东省规划的“珠三角枢纽(广州新)机场”项目位于佛山市高明区,也就是外界所说的广州第二机场。韩涛表示:“这种跨城市的机场合作模式,有助于整合珠三角地区的航空资源,提升整个区域的航空服务水平,增强珠三角地区在全球航空市场上的竞争力,促进区域内城市间的产业协同和人员交流。”这些城市的实践充分彰显了“共享机场”模式在现代交通网络中的巨大潜力。

事实上,通过与其他城市或地区的机场合作,“共享机场”模式扩大了航空服务的覆盖范围,满足了更多旅客的出行需求。不同城市的旅客可以根据自身需求选择更为便捷的机场出行,如邻近“共享机场”的旅客无须长途跋涉前往城市内的主要机场,节省了出行时间和成本。

机场群高效联动助力经济社会发展

在一座城市的机场建设布局中,存在扩建与新建等不同方式,需要依据城市的实际情况而定。以广州为例,广州白云国际机场目前正在推进三期扩建工程。由于广州航空运输需求持续增长,现有设施面临容量压力,扩建便成为提升航空运输能力的有效途径,有助于其进一步稳固在国内乃至国际航空市场上的地位。然而,并非所有城市都适宜扩建机场。如深圳,虽然航空需求增长较快,但土地、空管资源相对紧张,且周边城市惠州有可利用的机场资源,于是深圳选择与惠州合作。这也是一种极具创新性的新建机场模式,为城市机场建设规划提供了新思路。


广州白云机场T3航站楼钢结构即将封顶

从宏观层面来讲,机场群的存在极大地提高了区域内的连通性,有力促进了旅游业发展,也为商业机会的涌现创造了条件。张凤指出:“一个完善的机场群能够吸引更多国内外游客前来旅游观光,促进区域内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整合。”例如,粤港澳大湾区内的机场群能够将香港、澳门、广州、深圳等地的旅游景点串联起来,打造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旅游线路。同时,机场群的建设和运营也将带动周边地区的产业发展,如物流、商贸、酒店、餐饮等行业,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增强城市的经济活力和竞争力。

当然,异地新建第二机场也需要谨慎为之。要充分考虑与周边城市的协同发展,避免出现恶性竞争或资源错配的情况。多位专家谈到,新建机场前还需要评估当地的旅客出行需求、经济发展需求以及地面交通配套情况。只有当这些条件成熟时,才能确保第二机场的建设能够真正服务公众,而不是浪费资源。

无论是扩建现有机场还是新建第二机场,抑或是探索“共享机场”模式,都是城市在发展过程中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作出的选择。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与创新,机场的建设和运营模式也将不断演变与升级,智慧机场、绿色机场建设将持续推进,为人们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环保的航空出行体验,同时也为城市与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能。(中国民航报 记者李佳为)

编辑|李季威

校对|张 彤

审核|韩 磊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