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魏彤 伍素文 广州报道

2月7日,天河区高质量发展大会成功举行。作为广州经济第一区的“新春第一会”,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在现场观察到,今年天河区高质量发展大会从参会人员到会场选址、大会内容等,多处细节颇有深意、信号鲜明。

今年天河区高质量发展大会设在了广州(国际)科技成果转化天河基地国际会议中心。场外,天河区企业出品的机器人、无人机、雷达产品等同台展示,灵活直走的双足机器人吸引了许多人的目光;场内座无虚席,阵容豪华,科学家、企业代表列座前排,体现出天河对科技产业互促双强、科学家与企业家唱主角的重视,也反映出其优厚的“家底”。

从省到市再到区,今年广东各地新春第一会主题均聚焦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我们紧密衔接市‘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提出‘12126’现代化产业体系,将以最强的决心、最大的力度、最实的举措大抓产业、抓大产业,掀起新一轮产业大发展热潮!”天河区委书记谭明鹤在会上发出产业动员令。

会上,部分区属部门、街道、企业代表轮番亮目标、亮行动。中国科学院院士苏国辉、中国工程院院士唐洪武、中国工程院院士邢锋等科学家与高校科研院所相继发言。大会还发布了系列产业政策,宣布每年投入10亿元左右,聚焦产业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引育,支持产业、企业高质量发展。

经济大区挑大梁,百舸争流勇争先。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举办之年,也是天河建区40周年。踏上新征程的天河,今年定下GDP增长约5.5%等目标,奋力下好产业发展“先手棋”,跑出二次创业“加速度”。

紧盯科技前沿“风口”产业

产业是经济之本、发展之基。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从相对落后的农业省发展到牵动全球的世界工厂,再到引领全球的智造基地和新兴产业重要策源地。天河从东郊田野发展为广州经济大区、创新强区、城市客厅。历史与实践证明,产业体系的迭代升级,将带来生产力的不断跃迁。

站在新的发展阶段,天河区委、区政府在紧密衔接市“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和市赋予天河区功能定位的基础上,提出全力构建天河“12126”现代化产业体系,明确了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现代服务业为依托,服务支撑制造业立市的产业发展总体要求。

具体来看,“1”是一个总体要求,即坚持产业第一,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现代服务业为依托,服务支撑制造业立市。“2”是两个主攻方向,即推动制造业、服务业“两业融合”,数智化、绿色化“两化转型”。

“12”是8个战略性产业集群和4个未来产业。其中,8个战略性产业集群包括软件与互联网、人工智能、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与健康、时尚消费品、低空经济与航空航天、智能装备与机器人、智能建造与工业化建筑,4个未来产业包括未来网络与量子科技、前沿新材料、具身智能、智能无人系统。

“6”是6个现代服务业,包括现代金融、科技服务、专业服务、现代商贸、文化创意、旅游休闲。

建设好“12126”现代化产业体系,做好科技产业互促双强的大文章,开创二次创业再出发的新局面,天河有信心、有底气、有强招。

谭明鹤表示,天河地处战略要冲,位于广州新中轴和活力创新轴的链接点,集聚多个“国字号”平台,多个重点发展片区闻名遐迩,拥有全省最多的“双一流”大学、高等院校,全市最多的科研院所,各类科技人才和在校学生超30万人。

天河有240多万常住人口,集聚企业61.2万家、占全市26.3%,其中总部企业、“四上”企业、科技类企业数量均居全市第一,吸引着各路英才、各类企业在天河扎根成长壮大。

此外,天河现代服务业优势突出,再加上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等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未来产业加快布局,构建起了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本盘”。

天河不断亮出产业新招。本次区高质量发展大会,天河还集中发布了人工智能、工业软件人才、现代都市工业3个战略性产业政策,现代金融、现代商贸2个现代服务业政策,1个招商引资措施,数字经济、总部经济、楼宇经济3种经济形态的三年行动计划。

天河区委副书记、区长陈建荣表示,天河将大力推动产业体系向新图强,紧盯科技前沿、产业“风口”,打响“天河服务”品牌;大力推动产业科技互促双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更加紧密的深度对接机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擦亮“天河科创”品牌;大力推动营商环境优化升级,持续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千方百计为企业和人才搭平台、链资源、解困难、促成长。

发掘更多“硬科技”宝藏技术

企业是创新之核、竞争力之本。

作为广州的创新强区,天河集聚5所综合性大学、11家科研院所,以及10家国家重点实验室、116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等重大科研平台,拥有超16万家科技企业。

大会提出,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传承发扬“科韵路精神”,支持行业头部企业、科技领军企业牵头组建一批体系化、任务型、跨领域创新联合体,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上下游融通创新,深化“政策+科技保险+银行融资”等科技金融服务举措,通过“有组织的科研”“有组织的转化”,支持研发更多先进适用的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广州辰创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下称“辰创科技”),核心业务覆盖航空航天、公共安全、国防军工、低空经济、卫星互联网等国家重点行业的各类应用场景,2024年工业总产值1.86亿元,同比增长10.60%。

辰创科技联合创始人、执行总裁曹祥元表示,低空经济和低轨卫星互联网是国家重点打造培育的未来产业,也是天河区重点培育的产业之一。辰创科技在该领域拥有强大的技术基础和积累,同时也有低空经济和低轨卫星互联网领域拥有深厚的渠道资源和未来发展的产业资源。

“今年,辰创科技会配合天河区规划布局的2112工园,开工建设辰创科技在天河的总部基地,基地同时也是辰创科技在低空经济和低轨卫星互联网领域打造的未来示范产线项目。”曹祥元说。

环五山创新策源区是天河区科技创新动力之源,也是广州重点推进建设的片区之一。当前,天河正全力推进环五山创新策源区的更新。

作为全省“智力密集度”最高的地区,环五山创新策源区是大湾区最具“硅谷” 气质的片区。天河区提出,要纵深推进环五山创新策源区更新发展,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更加紧密的深度对接机制,大力支持大学科技园建设,发掘更多“硬科技”的宝藏技术,推动更多科研成果就近转化和产业化。

暨南大学粤港澳中枢神经再生研究院作为暨南大学直属研究机构,已开展了一系列基础性和前瞻性的研究,授权多项发明和实用型专利,跟企业和医院合作,成立多个院士工作站,开展了一系列临床转化研究和临床试验,致力于形成成熟的产业体系。同时,研究院将充分发挥研究院在科研成果、实验平台和人才队伍建设的优势,努力建设成为中枢神经再生领域国际一流的科研机构,为天河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该研究院院长苏国辉围绕“对接落实‘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建设‘12126’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一主题提出建议,一方面,深化区域协同,联合港澳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中心”,吸引全球顶尖科研团队落户天河;另一方面,聚焦“卡脖子”技术攻关,真正实现“从0到1”的突破,实现更高水平的自主可控与全球竞争力;同时,强化产学研协同创新,深化高校与其他科研院所、企业合作,加速技术成果转化,更好实现基础研究到临床转化,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