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讯(记者 高常生 通讯员 雷倩)冬日的阳光洒在家乡的土地上,薄薄的霜层在晨光中微微闪烁,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清冷的寒意。然而,村落里早已热闹非凡。


春节,来到关中平原的一个小村庄——蒲城县苏坊镇姚古村。这里的

社火排练已经进入了最后的紧张阶段。锣鼓声、唢呐声此起彼伏,仿佛将整个村庄唤醒,连远处的山峦都被这气氛所感染,显得生动起来。

根据村里的耄老相传,雷姓家族自北宋年间便在这里安家落户,漫长的岁月里,他们用社火来祈福纳祥、寄托情感。是以,老人们常说:“社火是年味的主角,也是年味的灵魂。”

腊月序曲,年味渐浓

从腊月初八开始,村里的社火队便开始忙碌起来。在村部门口,社火演员们聚在一起,排练的场面热火朝天。领头的伯伯是村里的社火“总教头”,他已经六十多岁了,却依然精神矍铄,手中的鼓槌敲得铿锵有力。他一边指挥,一边喊着:“咱们的社火,讲究‘四美’:扮相美、身段美、表演美、意境美……”

社火表演中最引人注目的要数“高跷”和“芯子”。高跷演员踩着三米多高的木杆,舞动着彩带,有扮演威风凛凛的关公、张飞的壮汉,也有化着浓妆、身着彩衣的女演员,演绎着各路神仙人物;“芯子”则是将小孩子绑在高架上,装扮成戏曲人物或神话角色,随着队伍的行进翩翩起舞。我的小外甥女八岁就上“芯子”了,我记得她扮演的第一个角色是嫦娥。穿着一袭白色长裙,头戴银色发饰,脸上画着精致的妆容,宛如从画中走出的仙子。表哥在一旁紧张地看着,不时上前检查绑缚的绳结是否牢固,她却满不在乎,脸上挂着兴奋的笑容,眼里满是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敬畏。

锣鼓喧天,年味正盛

社火不仅是一种表演形式,更是一部活态的民俗百科全书。表演中的人物造型、脸谱设计、服饰搭配,都深深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沃土。

大年初一,社火表演正式开始。锣鼓声震天,唢呐声悠扬,整个村庄仿佛沸腾了起来。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挤满了村口的广场和沿街的小巷。社火队伍沿着村里的主街缓缓前行,演员们的表演惟妙惟肖,引得观众阵阵喝彩。只见队伍中的“五虎将”威风凛凛,“八仙过海”神采飞扬,“天官赐福”祥和喜庆。高跷队的成员踩着细长的木棍,步履轻盈,翩翩起舞,“芯子”队的小演员们在空中婀娜多姿,舞龙舞狮队更是将气氛推向高潮,金色的龙身在空中翻腾,红色的狮子活灵活现,此时的村庄人声鼎沸,正是年味正盛的时候。

一场社火,一份乡愁

对于我们而言,社火是欢庆仪式,更是记忆的延续。每年春节,远在外地的游子都会赶回家乡,只为目睹这场盛大的表演,再细细找寻记忆里的“根”。村里的张大爷今年已经八十多岁了,他坐在堂屋门口,拄着拐杖,目光追随着社火队伍的每一个动作说:“小时候我也演过社火,那时候条件差,服装都是自己缝的,道具也简陋,可大家的热情一点不比现在差。如今看到年轻人把这传统继续传下去,我心里高兴啊!”

在这里,社火是情感的纽带,它连接着过去和现在,串起了乡愁与记忆。我们能在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神情、每一声锣鼓,每一曲唢呐中,“寻”到年味的真谛。

当暮色降临,村里的红灯笼一盏盏亮起,社火的余韵仍在村巷间回荡……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