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宝坻贾大爷的家。李佳佳/摄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李佳佳 李未来 北京报道
在这个充满挑战的世界里,政府和残联的帮助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天津宝坻盲人大爷贾阳(化名)前行的道路。
春节期间,《华夏时报》记者走访了贾阳(化名)大爷的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崭新明亮的房子。在与贾阳交谈的过程中,记者获悉,房子翻盖离不开政府的帮助,这几年,他还生了一场大病,生命垂危。不过,当地政府和残联等为他提供了不少救助,减轻了他的负担,如今,他养老也有保障,衣食无忧。
住上了大房子
三十多年前,一场意外导致贾阳大爷双目失明,从此,他的生活因身体的残疾变得黯淡无光。早年间,贾阳父母跑了天津、北京多家医院寻医问药,但都无济于事。贾阳大爷一生未婚,也无子女,只能与父母相依为命。
虽然眼睛看不到,但贾阳大爷心思敏锐,家里的很多东西都自己维修。前些年,他主要靠着跟父母一起养鸡、养羊、养兔子,勉强维持生计,日子也算过得去,但十余年前,贾阳的父亲撒手人寰,家庭的重担一下子落在了他和母亲的肩上。母亲开始为贾阳的未来忧心忡忡,担心自己离开后,贾阳大爷孤苦无依。
所幸的是,随着政策的不断优化,当地政府和残联为贾阳大爷提供了不少经济支持,每月的补贴成了他生活的重要保障。
六七年前,贾阳的房子因年久失修,状况十分糟糕,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当地民政部门积极介入,工作人员在了解到相关情况后,亲自上门查看。经核实,房子符合危房改造的条件,政府迅速行动,为他解决了这一燃眉之急。
按照标准,政府补助了几万元,贾阳大爷自己出资了一半钱。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原本破旧不堪的房子被翻盖得焕然一新,变得干净亮堂。搬进新家的那一刻,贾阳大爷满心欢喜,对政府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可命运似乎总爱捉弄人,就在贾阳住进新房后不久,贾阳的母亲也离他而去,他自己还患上了主动脉夹层撕裂这种极其危险的病症,在ICU里一躺就是十几天,好在最后抢救过来了。但也因此,欠下了十几万的债务。
新农合报销了一大部分医疗费用,但剩余的部分仍然让他感到压力巨大。出院后一个月左右,当地残联了解到贾阳的情况后,主动联系了当地政府,为他提供了额外的经济支持。这笔钱无疑是雪中送炭,帮贾阳缓解了债务压力,让他在面对疾病和生活压力时,不再那么无助。
对于普通老百姓,住房、医疗和养老始终是压在身上的三座大山,更何况对于双目失明的贾阳而言。在他为巨额的费用发愁时,当地民政局和残联的帮助如同一束光,照亮了他黑暗的世界,减轻了他的负担。
感受到温情
实际上,除了直接的住房和医疗补助外,当地政府、残联和红十字会还会提供米面粮油等生活物资。每逢重要的节日,他们都会上门慰问,将温暖和关怀送到贾阳手中。这些物资不仅解决了他的生活所需,也让他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了社会的关怀和浓浓的温情。
贾阳对记者表示,根据实际情况,当地政府还会提供一些额外的帮助。例如,天气炎热时,他们会考虑到防暑压力,增加防暑补贴。每一次的补助都让他切实感受到了政府和残联的用心。如今,加上低保的收入,基本上能够满足他的日常生活开销。
贾阳多次向记者表示,如今的他“衣食无忧”,非常满足。据他介绍,等到以后年迈,无法自理时,会有专人上门照顾或者他可以住进养老院。贾阳指出,“衣食无忧”的生活让他的心态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曾经的焦虑和无助渐渐消散,取而代之的是重拾信心,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待。
事实上,贾阳的故事只是天津市宝坻区助残行动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天津市宝坻区开展了一系列的助残暖心活动,帮助了不少残疾人排忧解难。残疾人是一个特殊群体,需要全社会给予充分的尊重、关心和帮助。
为解决失能老年人居家照护难问题,宝坻区把失能老人家庭照护者培训列入全区“20项民生实事项目”,在宝平街道、朝霞街道、海滨街道、潮阳街道等街道筛选100余名失能老人家庭照护者,采取集中培训、分组培训与入户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对失能老人家庭照护者进行理论知识和护理技能方面培训。
2024年,全区共救助残疾儿童239名,发放津贴资金432.58万元。同年,宝坻残联为102名行动不便重度肢体残疾人、85名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和16名智力障碍患者入户评残,切实解决行动不便重度残疾人“急难愁盼”问题。
此外,当地政府和残联等还举办了3场残疾人专场招聘会,约150名残疾人参加。宝坻残联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电焊、家政服务员、养老护理员、农业技术员技能等培训活动,全年参与培训共计300余人次。
责任编辑:李未来 主编:张豫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