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长安西望:丝绸之路考古纪事》以非虚构文学的方式记叙西北大学王建新教授二十年致力于丝绸之路考古,用探铲在中亚各国发出中国声音,构建中国考古学科的话语体系。王建新教授团队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该书为陕西省2023年重大文化精品项目,被陕西省委宣传部列为2024年全省干部20本读本之一。

海未平, 大学教师,博士,陕西省作协会员,西安市作协理事。主要从事跨文化管理、文化比较、文化地理、中亚历史文化等方向的教学科研工作,学术功底扎实,属学者型作家。已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在《人民日报(海外版)》《陕西日报》《西安日报》《西安晚报》《文化艺术报》《美文》《延河》《秦岭》等报刊发表散文百余篇。

张骞在大月氏的活动,史书略去了所有细节。不仅如此,《史记》对大月氏国情民情的记叙也只是只言片语。张骞在巴克特里亚地区停留时间长达一年有余,对这里的情况,包括政治、经济、人民、宗教、城池、建筑等等,肯定会有详尽和深刻的了解,按说《史记》不应该语焉不详,难道还有其他原因?

其实细究起来,我们也能略知一二。张骞的中亚之行所涉及的领域,无论是地理知识还是沿途的所见所闻,都超出了当时整个东方世界的认识范围。张骞所讲述的都是亲身经历和亲眼所见的,但张骞的这些经历和见闻,司马迁未必能用自己的知识体系和生活经验来理解、消化和接受。

这其实是两种文化的碰撞。

大汉的中原文化体系通过张骞和司马迁开始试图认识、理解和解释中亚的希腊—波斯文化。但它们之间是那么的不同,无论是价值理念、社会组织、道德规范、语言体系,还是人种相貌、行为方式、饮食结构、衣冠服饰、用品工具,以及城市、村舍、神庙、墓庐、物产等等。展现在张骞眼前的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巴克特里亚和中国的景象与事物迥异,而两地的语言并不兼容,也没有对应的词汇来确切表达。所以,张骞可能遇到了一种“语言障碍症”,他心知,但他说不出来。更何况,他还有许多难以明白之处。比如,信奉祖先崇拜的他怎么可能接受拜火教神庙和希腊神殿里供奉的不是祖先呢?

所以当张骞对司马迁讲述中亚的经历之时,不免有许多不知如何表达之处。同样,司马迁也难免有许多无法理解之处,下笔成书时也就免去诸多细节,留下太多空白。

我们无法从史书中知道没有文字的大月氏人是如何适应新的生存空间和文化环境的。比如,如何面对拜火教、希腊神教,如何统御城市和村社,如何管理商人群体,如何与土著居民相处,还有,他们最终是接受还是拒绝了当地的文化体系,等等。所有这些问题,今天要知道答案,就只能依靠考古发掘了。

把目光移至塔吉克斯坦南部时,梁云盯上了瓦赫什盆地和贝希肯特谷地。

2017年10月,西北大学中亚考古队与塔吉克斯坦国家考古所合作对塔吉克斯坦南部的瓦赫什盆地和贝希肯特谷地进行了调查,领队是梁云和塔吉克斯坦科学院的努力金教授。

中塔联合考古队先前往瓦赫什盆地库尔干秋别市东南7公里左右的阿吉纳特佩佛教寺院遗址进行调查。

塔吉克斯坦南部的地形地貌与河流紧密相关。这里的河流基本上都发源于北部山地,然后一路向南奔流,最后注入阿姆河。每一条河流及其支流都在北巴克特里亚的大地上切割冲刷出一块块或大或小的河谷冲积平原,这些河谷平原上的绿洲自古便是巴克特里亚地区物产丰饶的农耕之地,也是波斯和希腊占据时期城池密布之处。而河谷周边的山地和山前台地上的草场一直都是游牧人群的天堂。瓦赫什盆地是这些河谷平原中的一个,它是由阿姆河上游最大支流瓦赫什河和它的支流冲积而成的,它也是塔吉克斯坦最大的河谷平原和农业基地。

公元7世纪中期,大唐帝国平定了西突厥叛乱,在阿姆河以北的中西部及东南部地区设置了羁縻府州,巴克特里亚地区迎来了短暂的和平时期,经济社会得以恢复和发展,佛教也开始复兴,一大批寺院得以新建和重建,阿吉纳特佩佛教寺院是其中之一。到了公元8世纪中下叶,阿拉伯帝国扩张至此,伊斯兰教开始盛行,阿吉纳特佩佛教寺院被毁。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苏联组织力量对瓦赫什谷地进行系统的调查,发现并发掘了阿吉纳特佩佛教寺院遗址。他们发掘出了大量的雕塑和壁画,初步搞清楚了遗址的平面结构以及建筑物的情况,基本上描画出了寺院的历史原貌。

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中亚各国相继独立,日本学者趁机进入中亚开始考古发掘。日本学者非常热衷于研究阿吉纳特佩佛教寺院遗址,近年来,他们对遗址又进行了小规模发掘,还对发掘出的墙体等建筑遗存进行了保护加固和修复,但效果并不理想。

和中亚的许多文化遗迹一样,地处交通枢纽,就必然体现着文化交流与融合的特征,阿吉纳特佩佛教寺院遗址所展现的是瓦赫什河谷腹地融合了犍陀罗、笈多、贵霜和粟特等多种文化元素的中世纪早期佛教艺术。当然,其中也不乏中亚本土原始而独特的佛教艺术杰作。所以,阿吉纳特佩佛教寺院遗址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它由此而被世界各国考古学家所青睐。

(未完待续)

如果你喜欢本文,请分享到朋友圈

想要获得更多信息,请关注我们

责 编 | 王越美

审 核 | 张建全

终 审 | 张嘉懿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