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监测到的越冬水鸟种类和数量比去年都有了显著增加,越来越多的候鸟选择在这里停歇和栖息,这充分说明辽河口湿地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在辽河口湿地监测鸟类的工作人员高兴地对记者说。2024年,盘锦域内越冬水鸟多达1万余只,种类达10余种。
一直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湿地保护工作,始终坚持“生态立市”发展战略,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湿地保护工作成效显著。近日,辽河口湿地北部区域生态恢复项目成功入选全国第二批山水工程典型案例,这份荣誉的背后,是盘锦广大党员干部职工无数个日夜的拼搏付出,更是百姓获得感与幸福感的生动写照。
近年来,辽河口湿地北部区域受相邻区域的养殖、种植等农业活动影响,加之长时间未进行水系疏通,湿地内环沟淤积严重,造成湿地内水循环不畅、水质下降,出现了湿地植被退化、生物多样性受损严重等情况。辽河口湿地北部区域生态恢复项目科学运用水系连通修复技术、岸坡生境修复技术、河道缓冲带构建技术、生态湿地修复技术等多种手段,聚焦修复生境、恢复植被、生物多样性重组等关键过程,对生态系统进行全面重构。市自然资源事务服务中心生态修复服务科负责人孙大志向记者做了详细介绍。
当地居民对生态恢复项目赞不绝口。芦苇收割时节,大洼区赵圈河镇的苇农王大爷满脸笑容地说:“以前上水困难,芦苇产量低,现在好了,河水畅通了,芦苇产量大幅提高,收入也增加了不少!”“以前湿地环境不太好,通过组织实施生态恢复项目,我们能明显感觉到周围的环境变好了,空气也更清新了,看着这个‘湿地大公园’,每天心里美滋滋的。”一位居住在湿地附近的村民说。
生态环境的改善,同时带动了绿色环保产业和旅游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金秋时节,中国最北海岸线滩红苇绿、稻香蟹肥,吸引了大批的游客从四面八方涌来,辽河口周边村民经营的河蟹、大米、苇编工艺品等当地特产和农家乐如雨后春笋般兴起,给村民带来了非常可观的收益。
兴隆台区河畔小区的一间工作室里,芦苇画非遗传承人马丽娜耗时1个月刚刚完成一幅以芦苇为原材料制作的丹顶鹤。作品中的丹顶鹤嘴里衔着一根芦苇,飘逸雅致、栩栩如生,很难想象这么惟妙惟肖的作品竟然全部是用芦苇呈现。芦苇画对原材料有着严格要求,虽然盘锦的芦苇多,但能用来作画的却很少。为了解决湿地岛化、秃化问题,工作人员精心挑选了适合本地生长的芦苇,在退化严重区域进行补植,并定期检查植被的生长情况。经过生态恢复,现在芦苇长势良好,可选做原材料的芦苇数不胜数。
辽河口湿地北部区域生态恢复项目的实施,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得以恢复,稳定性显著增强,实现了良性循环,有效提升了湿地生态系统的调节作用,生物多样性日益丰富,每年产生不少于170万元的经济效益,直接间接解决当地近300人就业。渤海之滨,辽河口湿地宛如一颗璀璨的生态明珠,正散发着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
市委书记王炳森到辽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调研时曾指出,要以协同创建辽河口国家公园为契机,做好湿地生态保护修复,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安全。辽河口湿地北部区域生态恢复项目的成功,只是我市践行生态文明理念的一个缩影,未来,我市将继续秉持初心,不懈奋斗,守护生态环境、增进百姓福祉,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贡献力量。
#有一种美好叫辽宁# #新时代六地辽宁杠杠滴# #振兴新突破辽宁杠杠滴#
来源:盘锦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