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教育的发展进程中,家访一直是家校沟通的重要纽带。它承载着教师对学生家庭环境的深入了解,是学校教育向家庭延伸的关键桥梁。

然而,如今随着时代的变迁,家访这一传统教育方式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2025年寒假,上海部分中小学教师家访遇阻,家长和学生的拒绝使得家访陷入“芝麻不开门”的尴尬境地,这一现象引发了广泛的关注与思考。



一、传统家访曾经是温暖的教育纽带

曾经,家访是校园生活中一道温馨的风景线。老师们骑着自行车,穿梭在大街小巷,叩响学生家门。那时候,通讯技术并不发达,家访成为教师与家长面对面交流孩子学习和成长情况的重要途径。

在学生家中,老师能直观地感受学生的生活环境,了解家庭氛围对孩子的影响。这种深入家庭的交流方式,不仅拉近了家校之间的距离,更让教育充满了人情味。

学生们看到老师走进自己的生活,会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重视,从而在心理上更加亲近老师,建立起更加深厚的师生情谊。家长们也能在与老师的交流中,获取更多关于孩子在校的第一手信息,为家庭教育提供有力的指导。



二、现代困境,家访遇冷的多重因素分析

1、通讯变革,便捷沟通的冲击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电话、微信等即时通讯工具的普及,让家校沟通变得前所未有的便捷。在过去,老师为了和家长沟通学生情况,可能需要提前几天预约时间,再安排家访行程。而现在,只需一个电话、一条微信,就能随时与家长交流学生在学校的表现。

这种便捷性使得很多人认为,传统家访已经没有必要。正如一位从业20多年的小学班主任所说:“现在一个电话、一条微信就能解决问题,何必跑一趟呢?”这种观点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现代教育者对家访形式变化的看法。



2、隐私观念,私人空间的坚守

社会对个人隐私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这也影响了家长对家访的态度。家庭被视为私人空间,家长们不希望过多的私人生活细节暴露给外人。为了接待老师家访,有些家庭甚至会刻意准备,如打扫卫生、准备茶点,还可能让个别家庭成员暂时回避。

像单亲家庭、家庭经济条件较差或者家庭关系复杂的情况,家长们往往不希望老师知晓,担心这些信息会影响老师对孩子的看法,进而影响教育的公平性。家住长宁区天山路的朱女士就因单亲带娃且居住环境局促,不愿让老师入户家访,她的担忧反映了众多家长的心声。



3、生活节奏,打乱日常的困扰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家长们的工作压力较大。家访需要家长专门安排时间来接待老师,这无疑打乱了家长的正常工作与生活节奏。特别是在工作日的晚上,家长们忙碌一天后,更希望能有自己的休息时间。

深圳一位家长罗列的家访弊端中,就提到家访打乱了家长的正常生活节奏,这一观点也得到了很多家长的认同。



4、形式质疑,实质缺失的担忧

部分家长认为家访形式大于实质。有些家访可能只是简单地走个过场,老师和家长之间并没有进行深入有效的沟通。

这种流于形式的家访不仅浪费了老师和家长的时间,也无法真正达到促进家校共育的目的。家长们希望得到的是切实可行的教育建议和对孩子问题的深入分析,而不是表面的寒暄和走过场式的交流。



5、多元观点,家校双方的不同诉求

家长们的态度大多倾向于拒绝入户家访。在浙江的一项网上调查中,高达85.5%的网友投给了“不喜欢”教师入户家访。90后家长在“不喜欢”选项中占比明显提高,他们更注重个人隐私和生活节奏,对传统家访的接受度较低。

而在教师看来,入户家访实地查看学生生活的环境和家庭状况,是学校教育的必要延伸,是做好家校融合教育的有机环节。老师们认为家访不仅是信息交流,更是一种师生情感的连接。通过家访,他们能更好地理解学生的行为和心理,为个性化教育提供依据。



三、应对之策,探索家访新路径

1、尊重意愿,灵活选择家访方式

学校和教师应充分尊重家长的意愿,家访的形式可以多样化。家访地点不仅限于学生家庭,学校、咖啡馆、茶室等公共场所都可以成为家访的选择。

上海市一位小学校长表示,现在不规定一定要入户家访,这样既满足了教师了解学生家庭情况的需求,又尊重了家长对私人空间的保护。



2、消除顾虑,加强沟通建立信任

班主任在面对家长拒绝家访时,要通过电话或微信等方式与家长深入沟通,了解拒绝的原因,并针对这些原因作出解释。

要向家长强调家访的目的是为了更全面地了解学生,促进家校共育,而不是对家庭情况进行评判。通过真诚的沟通,消除家长的顾虑,赢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



3、注重实效,丰富家访内容与形式

家访不应只是简单的信息传达,而应注重内容的丰富和形式的创新。教师在家访前要做好充分准备,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和在校表现,有针对性地与家长交流。

在家访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更要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兴趣爱好,为家长提供个性化的教育建议。



4、线上线下结合,构建全方位沟通平台

可以将线上沟通与线下家访相结合。利用即时通讯工具进行日常的信息交流和问题反馈,而对于一些需要深入了解的情况,则通过家访或其他面对面的方式进行沟通。这样既能满足家长对便捷沟通的需求,又能让教师深入了解学生的家庭环境。

家访这一传统教育方式在新时代面临着挑战,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已经过时。家访作为家校沟通的重要方式,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通过尊重家长意愿、创新家访形式、加强沟通交流等方式,家访可以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找到新的平衡点,实现更好的家校共育,为学生的成长创造更有利的环境。

在未来的教育中,家访需要不断适应时代的发展,以更加灵活、多元的方式,转型是必要的,要继续发挥其在教育中的重要价值,让教育的温暖传递到每一个家庭。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