厅局长请回答

为深入贯彻落实2025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精神,展现各省(区、市)生态环境部门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的积极作为与成效,2月6日起,部官微开设“厅局长请回答”栏目,邀请各省(区、市)生态环境部门厅(局)长分享工作经验、畅谈工作思路。今日推出“浙江篇”~

发挥先行示范作用 改革试点“盆景”蔚然成“风景”

——浙江省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厅长王敏

问:可以分享一下2024年的工作亮点吗?请重点说一两项工作。

2024年,浙江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在全力支撑保障“经济大省挑大梁”的同时,PM2.5浓度、国控断面优良水质等主要环境指标高位稳定改善,环境质量公众满意度连续13年提升。

成绩的背后,我们重点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方面,抓统筹、聚合力。在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亲自谋划部署下,高规格成立环境质量提质进位工作专班,分管副省长分别领衔产业与能源、工业、交通运输、农业、城镇和基础设施5个工作小组。出台《关于全面深化美丽浙江建设的实施意见》,迭代整合美丽浙江建设组织架构,系统重塑督考评一体推进机制,全面建立“一府两院”向人大报告生态文明建设情况制度,持续深化齐抓共管的大生态环保格局。各级各部门在治气攻坚、督察整改等大战大考中展现了强大的凝聚力、战斗力。

另一方面,抓示范、促提升。我们抓住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浪潮,抢抓“两重”“两新”政策机遇,加强顶层设计、坚持问计于民,敢于第一个吃螃蟹,形成了一系列全国首创的做法和经验。比如,完成生态环境领域和七大重点行业设备更新4.2万余台(套),完成全国首批跨省域VOCs排污权交易,率先建立碳市场数据质量管理与碳足迹管理体系,成为全国唯一数字生态文明省域试点和首个环境健康友好创新区建设试点等。同时,我们注重推动点上“盆景”向连片“风景”转化。比如,“蓝色循环”海洋塑料治理模式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后,我们加快完善价值核算、生态产业等制度标准,如今“蓝色循环”模式已实现省内全覆盖,并向多个省份输出推广。


△安吉余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石碑。 殷兴华/摄

问:2024年遇到最难忘的事件是什么?

2024年,面对年初“跨年霾”、空气质量反弹的严峻形势,我们坚持“每小时必争、0.1微克必争”,远近结合、标本兼治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在全省上下群策群力、协同攻坚下,PM2.5平均浓度实现稳步改善,有6个月创历史同期最佳水平。一年来,我们重点做好“抓减排、优结构、防反弹”三篇文章:

项目化、责任化抓实减排。我们制定实施《浙江省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和年度治气攻坚十五条,明确目标、任务、责任“三张清单”,实施工程、结构、管理“三大减排”项目1.8万余个,累计减排挥发性有机物7.7万吨、氮氧化物5.4万吨,静态测算降低PM2.5浓度3.6微克/立方米。

穿透式、靶向式调优结构。我们以治气为牵引,推动优化产业、能源、交通运输结构,带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大力实施“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工程,开展新一轮制造业“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攻坚行动,推进湖州漆包线、绍兴印染等29个涉气产业集群2800多家企业整治提升。实施“风光倍增”工程,提速推进清洁外电入浙,全省可再生能源装机总量占比达到44%。大力推进“公转铁”“公转水”,大力拓展千吨级航道。积极推广新能源重卡,重点行业清洁运输比例达70%左右,沿海主要港口大宗货物清洁运输比例达80%以上。

盯重点、强应对严防反弹。针对秋冬季气象条件相对不利的情况,我们全面实施治气“攻坚季”行动,紧盯绩效水平差、污染排放高的企业、车辆、机械,实施差异化管控。同时,进一步完善重污染天气应对体系,通过加严预警分级标准、强化长三角区域联防联控等举措,妥善应对了多轮跨区域污染过程,守住了不发生重污染天气的底线。

问:落实2025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精神,今年的工作重点在哪里,工作思路是什么?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十五五”规划谋划之年,也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浙江将全面贯彻落实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精神,坚决扛起支撑“经济大省要挑大梁”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要先行示范”的双重使命,以更强决心、更大力度加快建设高水平生态省,奋力谱写美丽中国省域先行新篇章。

一是坚持服务大局,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在政策制定、环境准入、执法监管、整改帮扶等各环节保持与宏观政策取向的一致性。深化环评增值服务改革,加大环境要素保障力度,谋深抓实生态环境重大项目。用好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区这一载体,加快建立行业碳管控、项目碳评价、产品碳足迹等制度,努力趟出“经济大省”环境治理新模式。

二是坚持点面结合,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浙江实践、浙江经验。精心组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系列活动,讲好“两山”故事,彰显真理伟力。持续推进美丽河湖、美丽海湾等美丽单元建设,打造升级一批共富效应好、持续性强的“两山”合作社、“生态+产业”样板,积极推广EOD项目,实现“点上有精品、面上有风景”。

三是坚持远近结合,推动生态环境实现质的有效提升。紧盯大气、水、近岸海域等重点指标,深入实施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健全重要水体管控机制,加强重点海域综合治理,高标准建设全域“无废城市”。更加注重源头治理、系统治理,推动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和绿色产业培育发展,推进新型能源体系建设,加快清洁外电入浙,积极推广新能源重卡,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

四是坚持破立并举,加快数字化绿色化深度融合。用好国家赋予的改革试点,加快建立省域数字生态文明体系,开展环境健康友好创新区建设,持续铺开“蓝色循环”治理模式,努力推出更多首创性、引领性的标识品牌,推动生态环境治理能力整体跃升。


△千岛湖国家森林公园

互动时间

看完这篇文章

您有什么感想?

欢迎评论区

分享互动~

供稿 | 浙江省生态环境厅

编辑 | 廉伟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