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年,郑蒲港新区锚定打造安徽江海联运枢纽中心的目标,把数字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牵引性抓手,紧盯“大港口、大物流、大外贸”持续发力,运用“七未”理念统筹发展全局,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今年,郑蒲港新区将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坚持把数字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牵引性抓手,按照“高效办成一件事”要求,扎实推进各项工作改革创新,以争先创优的姿态、拼搏进取的劲头、敢为人先的精神,全力以赴拼经济、强产业、优服务、转作风、树典型,奋力谱写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为马鞍山加快打造安徽的“杭嘉湖”、长三角的“白菜心”贡献更大力量。

  加快产业升级 提升发展质效

  招商引资是高质量发展的“强引擎”,更是有效投资的坚实基础。

  2024年,新区聚焦“1+1+N”产业集群发展,能源电子、装备制造、绿色食品等产业集聚发展,工业车辆、外贸物流、工程机械等新赛道、新领域不断开辟,全年引进丰扬钢构、中储粮、紫江新材料等亿元以上项目45个,其中重大项目8个,总投资87.7亿元,制造业项目27个、供应链和现代物流项目8个、绿色食品项目5个。



  今年,新区将坚定不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延伸产业链条,扩大有效投资,奋力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新区将聚焦能源电子、装备制造、绿色食品、现代物流等特色产业,围绕行业头部企业、链主企业、乡贤企业招大引强,力争全年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45个、20亿元以上项目1个,项目总投资突破100亿元,实际利用内资到位资金增长5%以上,全力推动招商工作“开门红”,力争一季度签约亿元以上项目8个;聚焦“1+1+N”产业集群发展,推动激光智能制造、循环经济、临港建材装备、冷链物流加工、临港粮食加工储运、外贸经济6大产业园取得实效,大力培育发展新能源汽车、新材料、循环经济等新兴产业;紧扣“两重”“两新”政策,完善项目储备库和项目实施计划,全年谋划项目220个,争取更多重大项目纳入国家和全省大盘子,对重点项目实行全生命周期动态管理,推行容缺补缺、延伸服务、承诺代办等服务模式,全年计划实施重点项目133个,推动48个项目开工建设、30个项目竣工投产,全力推动项目建设“开门红”,力争一季度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24个、竣工项目11个。

  突出改革创新 激发市场活力

  作为新区的重要科技创新平台之一,马鞍山南京大学高新技术研究院自成立以来,已建成一批关键技术研发平台、产业孵化平台和技术转移机构,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高校院所高效协同的科研体系。研究院总经理助理何春焕介绍,研究院积极与当地企业合作,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目前已与新区22家企业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和技术开发合同。

  复旦大学张江研究院自承接郑蒲港新区孵化器运营工作以来,充分利用高校优质人脉、科研资源以及丰富的孵化载体运营经验,努力将郑蒲港新区孵化器打造成长三角地区一流的科技企业孵化载体。

  近年来,新区立足产业优势,搭建高能级、多类型的科技创新平台,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

  今年,新区将把改革创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全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奋力打造高品质营商环境新标杆。

  新区将深入推进“管委会+公司”改革,建立健全政企沟通协商机制,规范工作流程、理清职责边界,支持天门控股集团做强市场化产业投资运营工作,积极探索“员额制”改革,实行“大部门、扁平化”管理,完善机构设置,提高工作效能;深入推进科技创新三年行动,研究制定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加强与马鞍山南京大学高新技术研究院、复旦大学张江研究院、安工大等高校院所合作,打造新材料科技研究院、新能源概念验证中心,深入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加强政银企对接合作;全力支持民营企业发展,高标准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和“无证明城市”建设,创新打造为企服务品牌,常态化开展“一企一策”为企解忧活动,加大“免申即享”“即申即享”政策兑现力度,积极争创第二批“工业上楼”试点,深入探索“标准地+”土地供应模式,支持企业推进“智改数转网联”,用好用活智慧园区平台。

  发挥平台优势 扩大对外开放

  走进皖江北岸“第一港”——郑蒲港,所见之处是一片繁忙景象,巨大的龙门吊升降腾挪高效运转,满载集装箱的航运货轮来往穿梭,一批批货物从这里开启“漂洋过海”的旅程……“我们每天会根据当天的订单量具体分配人员与设备,确保港口全天候上下货物顺畅。”安徽省郑蒲港务有限公司生产部经理徐征介绍道。



  近年来,新区通过优化机构、改进服务、提升效能等措施,在建设“大港口、大物流、大外贸”上持续发力,“区港联动”“铁水联运”成效明显。

  今年,新区将坚定不移推进“大港口、大物流、大外贸”高质量发展,主动靠上去、精准接上去、全力融进去,奋力激发对外开放新活力。

  新区将发挥马鞍山综保区保税货物集拼优势,围绕大宗商品进出口和“保税+”业务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培育跨境电商新业态,加大冷链仓储盘活力度,积极拓展跨境电商网购保税进口、冷链物流、网络货运等新业务,持续深化自贸联动创新,扎实推进通关便利化改革;大力实施多式联运项目,加快推进郑蒲港一期码头升等和改扩建,启动二期码头建设前期工作和郑蒲港铁路专用线延伸工程,常态化开展码头前沿疏浚,发挥“区港联动”“铁水联运”优势,加密班轮航线,拓展货源渠道;建立健全融入南京、合肥常态化对接合作机制,加快推动与合肥市、省港航集团共建“飞地港口”,积极创建国家物流承载城市,强化与周边大港交流合作,推动Smart新能源汽车、白色家电等批量出海,积极对接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等沿线货源。

  突出生态优先 建设美丽新区

  为切实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新区成立长江郑蒲港段水上公共安全共建区,聚焦长江水域治理,在长江生态保护、水域治理能力提升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效,长江生态好转,成效持续巩固,水域治理能力显著提升。

  今年,新区将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推动全面绿色转型、城乡融合发展,奋力打造生态文明新高地。

  新区将扎实推进长江生态环境修复,强化长江入河排污口日常监管和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治理,严格落实长江十年禁渔、河湖长制、林长制,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污染防治攻坚战,积极争创“生态园区”和“无废城市”;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加快推进站前广场TOD、农村饮用水、万妆湖路等重点项目建设,大力推进基础设施改造提升工程;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大力实施“五统五促”试点工程,持续加大防返贫动态监测帮扶,大力实施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项目,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坚持民生为本 增进民生福祉

  去年春节过后,新区总工会、社会事务局、妇联共同主办了“工会送岗位 乐业在江淮”暨春风行动就业援助专场招聘会,46家优质企业进场招聘,提供就业岗位约1300个,涉及制造业、食品行业、半导体行业等。

  去年11月8日,新区组织帝显电子有限公司、富捷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紫江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等9家新区企业,参加马鞍山职业技术学院举办的2025届毕业生马鞍山市重点企业专场招聘活动,吸引了众多毕业生前来求职。

  今年,新区将坚定不移兜牢民生底线,补齐民生短板、优化服务供给,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奋力构建民生保障新格局。

  新区将千方百计拓宽就业渠道,推进“订单式”“定向式”劳务输转,加大低保、特困、残疾人等困难群体救助帮扶力度,加强儿童、妇女、老年人等特殊群体的关心关爱,全面加强教育、医疗、卫生服务保障;办好民生实事,积极开展以旧换新、折扣让利和促销季、年货节等促销活动,深入推进数字化城管建设,加快环卫一体化和城市管家建设,推深做实“皖美红色物业”建设;深入挖掘李白文化、红色资源,支持西梁山景区争创4A国家级旅游景区,加快姥长村田园综合体、七成村田园风光等农旅项目建设,优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

  强化党建引领 加强自身建设

  新蒲社区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党建引领,不断探索形成社区治理“5533”黄金议事法,有效架起党和群众的连心桥。“5533”黄金议事法通过设立热线服务电话,专门接听群众来电、收集群众矛盾纠纷、物业管理等问题,凝聚社区党总支与小区党支部、小区业委会、物业公司四方力量组成“红盟圆桌会”,协调多方共同发展,真正做到化解矛盾纠纷、优化服务质量。

  去年,新区扎实开展“举旗帜、当先锋、亮身份、树品牌”主题实践活动,把党建引领融入经济发展、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工作,切实将党组织延伸到底、治理路径畅通到底、服务触角覆盖到底,将基层党建工作的诸多“难点”转变为“亮点”。

  今年,新区将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牢记初心使命、坚持党建引领,积蓄担当作为新动能。

  新区将始终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自觉把讲政治、抓落实贯穿于园区工作全过程,胸怀“国之大者”,保稳定、谋发展、惠民生、促开放,不折不扣推动上级各项决策部署在新区落地见效;全面加强法治政府建设,提高依法决策水平。

  新区还将抓好安全稳定,强化社会治理,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用好“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加强信访源头治理和信访积案化解,严格落实信访“门诊”制度和领导干部带案下访机制;扎实推进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持续完善防汛抗旱、防震减灾、地质灾害、森林防火等预警监测和应急预案,从严抓好食品药品监管。

来源: 马鞍山日报 作者: 记者 柴胜松 通讯员 丁刘彬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