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以湘军为代表的地方势力大增,很大程度上使得位居中央的士大夫官僚内部出现了渐渐复燃的历史“周期律”纠结——南北地域之争。自同治朝起,以军机处和总理衙门为代表的人事布局,也带上了派系色彩。

为什么肃顺必须死?为什么醇亲王必须代替恭亲王?攻克“天京”、举办洋务、“开眼看世界”,为什么都不足以让大清逆风翻盘?在顶级决策层中,慈禧太后利用“南”“北”的分立,又下了怎样一盘大棋?李鸿藻、沈桂芬、王文韶、张佩纶的接连登场,手持国器的官僚们又如何使国运一发不可收拾地走向失控?以及,若将晚清史细分,为什么“1884”是影响非凡的分水岭?

《南北之争与晚清政局(1861—1884):以军机处汉大臣为核心的探讨》《派系分合与晚清政治(1885—1898):以“帝后党争”为中心的探讨》同为史学名家林文仁教授的代表作。作为中时段的历史书写,两书在时间线上接续,都从“派系政治”角度入手,堪称姊妹篇。

本书的一条线索即对慈禧太后专权之路有详细梳理,无论是罢黜恭王,还是提携醇王,直到光绪帝亲政后,两位最高权力者直接对决,全都与慈禧意欲专权一脉相承,影响晚清政局走向的大事件也一再发展演变。由此,在派系政治魔咒下,甲午战争和戊戌变法也仍有鲜为人知的一面,而光绪帝是否就是从始至终的“完美受害者”呢?

这两本书向我们诉说了一个晚清政治派系与成员间之恩怨情仇同他们背后中国近代史之巨大进程如何联动的故事。林老师说:“由宏观处看,个人在整体历史发展中之渺小似乎是多数史学著作所呈现的认知;然而,当我们有时突然发现,我们长期用以认识或解释某一时期历史特征以发现其进步意义之观点,在某种意义上而论,其实可能是少数几个人或一小撮人权谋思维下之产物时,仍不免令人心惊。”

在林文仁教授的这两本书里,很多看似盖棺论定的事实将重新浮现真相,一个半世纪之前的历史幽微也将再次露出峥嵘。

相关图书(点击文字即可购买)
《南北之争与晚清政局(1861—1884):以军机处汉大臣为核心的探讨》
《派系分合与晚清政治(1885—1898):以“帝后党争”为中心的探讨》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